一直以來,“適時”開征資本利得稅都是眾多投資者關心的熱點話題。由於投資者、官員和學者從各自不同的角度來理解資本利得稅的功能,從而產生了從1993年開始直至今天的長達20年的無休止的爭論,因此,從表麵上看,開征資本利得稅的“合適時期”似乎仍未到來。果真如此,最大的得益者是誰?結果可能會出乎多數人的意料。不是資本利得稅的征收主體國家,也不是資本市場的廣大投資者,而是資本市場的少數投資者,包括擁有國際話語權的海外資本大鱷、國內具有特殊政策信息優勢的利益集團、莊家和極少數高水平的機構。
廣大散戶投資者難以在資本市場盈利,開征資本利得稅對他們的實際利益影響最小,可奇怪的是,資本市場上好像是散戶反對開征資本利得稅的聲音最大。那些反對開征資本利得稅的專家、學者、市場人士往往是站在廣大散戶投資者的角度,以“公平公正的立場”和“關注民生的本意”尋找種種理由,列舉著香港和台灣因開征資本利得稅而導致股市下跌的曆史,發表著反對的聲音。可事實上,在中國股市的發展史中,散戶經常是牛市最後的先烈,也是熊市全程的炮灰。從盈利能力和納稅負擔的角度看,廣大散戶的盈利能力最低,從而納稅負擔最輕。因此,以維護廣大散戶投資者利益的名義反對開征資本利得稅是站不住腳的。以散戶的名義反對開征資本利得稅,其實是資本市場上最具盈利能力的少數投資者在利用普通投資者的名義進行反對。此外,以台灣地區和香港地區的例子反對開征資本利得稅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台灣與香港的經濟規模與大陸無法相比,這種類比並無科學依據。
在中國證券市場超漲超跌的內因沒有消除之前,資本利得稅的實施,有利於投資實名製的貫徹,有利於市場監管,有利於抑製過度波動。從中國經濟發展趨勢上看,一方麵應該降低實體部門的增值稅和所得稅,從而鼓勵實體經濟的投資,增加社會就業;另一方麵應該開征資本利得稅,改變資本利得稅的零稅狀況,從而抑製投機,促進監管,實現公平稅賦。
那麼,何時才是開征資本利得稅的合適時期?這是政府必須考慮的問題。
政府應該避免資本利得稅推出的時間被機構投資者特別是海外投資者利用,而成為傷害散戶投資者利益的屠刀。因此,資本利得稅推出必須選擇合適的時間,同時,必須通過下調印花稅等舉措來與之配套。
開征資本利得稅存在著最優時機、次優時機和最差時機。開征資本利得稅的最優時機是在資本市場發展的初期。不征稅並不意味著資本市場就會健康發展。本輪行情QFII等機構投資者是最大的贏家,但是他們沒有上繳資本利得稅。印花稅的主要來源是廣大普通投資者,但他們往往是投資虧損的主要承擔者。
開征資本利得稅的最差時機是股票指數處於高位,各類機構尤其是外資機構已經掌控了大量做空的籌碼,資本市場已經推出各類衍生產品如股指期貨的時候。在該條件下開征資本利得稅,這些機構將利用手中掌握的籌碼配合做空指數迅速吸幹國內資金。散戶投資者將再次成為炮灰。如果外資進一步通過QFII等途徑進入股市,如果股指期貨已經推出,如果指數處在高位並且機構持有大量籌碼,那麼開征資本利得稅一定會導致股災。那些具有信息優勢的機構投資者包括境外投資者將再次成為股災的大贏家。因此,開征資本利得稅隻能選擇次優時機,次優時機即是所謂的“合適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