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後記(1 / 1)

小時候,村裏沒有什麼文化活動,生活枯燥,我們兄妹幾個隻能在數九寒冬或三伏盛夏圍著母親,要她講有關六洞山、洞源的民間傳說。母親可算是個博古通今的才女,她的故事很多,趙閣老造棲真寺、茶山錢國福、大老楊、小老楊、郭氏節孝石牌坊、靈瑞庵烈女,還有衢州山底下是空的等等,一講就是大半天,聽得我們兄妹津津有味,不肯離去。

成年後,我參加了生產隊勞動,在田頭地角休息時,有幾個老人也會講和母親相同的故事。我百聽不厭,而且聽後還牢牢記在心中,因為還要把這些傳說、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我是一個文藝愛好者,從小喜歡文學、繪畫和唱戲,把那些古典文學,如枟三國演義枠、枟水滸傳枠、枟西遊記枠、枟說嶽全傳枠等,還有枟林海雪原枠之類,看得滾瓜爛熟,說起來頭頭是道,而且還能背出書中的詩詞,成了同事們冬天的火盆、夏天的涼棚。每逢過年過節,或是下雨下雪的農閑,總有許多人要圍著我,要我講故事。

改革開放後,六洞山森林公園被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蘭溪市的旅遊勝地。我很想把我年輕時所聽來的故事、傳說講給下一代聽,於是便產生了把這些故事整合成一本“六洞山民間傳奇”的想法。但一來工作忙,二來文化水平低,隻有小學程度的我(而且還是大躍進時的小學)在一無資料、二無素材的情況下,要想寫成這樣一本作品,談何容易。

經過幾天的思索和猶豫,最終還是堅定了寫完本書的想法。2006年,我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閑著無事,加上六洞山景區的旅遊事業日趨繁榮,而且我又獲得了“浙江省農村文化示範戶”的稱號,更加使我增強了寫作的信心。

本書的創作從2007年就開始了,從每天寫作兩三個小時,增加到五六個小時(雙休日要陪孫子、孫女出去遊玩,和大熱天不寫例外),其餘時間一有空就撲在電腦前。在寫作過程中,困難重重,特別是文字結構不夠通順,甚至許多生字寫不出來。可是我不怕困難,用高玉寶的精神,邊學習,邊寫作。生字寫不出來就查字典,詞語不通就向老師請教,翻古書。東北電力大學高材生、建德市供電局工程師小女婿何民,靈洞小學教師趙美娟妹妹,蘭溪人民醫院藥劑師小女兒趙淑霞,他們幫了我不少忙。同時又得到了省人大代表、浙江紅獅控股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大女婿章小華、蘭溪市文化局藝友胡斌老師及縉雲紅獅總經理兒子趙正斌等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寫作期間,我還受到了蘭溪超峰公司技術員鄭建鬆老師的指導,幫助我學會了電腦打字。在電腦上操作,修改文章更為方便了。

就這樣,我寫寫停停,近兩年時間,才把這本作品基本寫成。但由於文化程度低,所寫的作品文辭粗劣、語言老化,句子結構不夠緊湊、不夠理想,而且很多故事的情節都是虛構的,可能達不到現代讀者的要求,因此我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讓我在業餘創作中能獲得更大的進步。

2010年11月於紅獅控股超峰水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