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出版後,預計多數人看到書名的第一反應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書,其編撰的初衷為何?
隨著國力增強、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尤其是在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進程中,領導幹部的個人素質與魅力以及文化品位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領導幹部越來越重視全麵提高自身修養。古人雲:“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並且不斷地溫習,成為提醒我們注意在這個快節奏時代時時警醒自己的一句良言。讀什麼,在快餐文化充斥的市場很重要。《領導幹部讀藝術經典》的出版可說是一個應時之舉,給各級幹部一個見縫插針學習藝術經典的機會。藝術素養是個人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領導幹部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提高品味,展示魅力,同時也是在多種場合下的一個交流和溝通的平台。全國各地幹部群眾中不乏藝術的愛好者,提高藝術修養,不僅是各級領導幹部提升自身文化層次的需要,也有助於密切聯係群眾、開展對外交流,是更好地開展工作、履行職責的迫切需要。以領導幹部為特定閱讀對象,旨在為各級領導幹部提供量身定製的藝術修養讀本。
這是一本花費編撰者較多力氣編寫的書,但同時也是在編寫中讓人非常快樂和興奮的書。因為在編寫過程中,我們感到有機會與那麼多的藝術界學術大家對話,非常的榮幸,並真切感受到一種“與書對話,與心交流”的無以言說的滿足感。搜尋著學術大家們的每一本難覓的著作,始終未覺得尋找的過程有多麼辛苦,反而樂此不疲,這項工作就像探尋藝術在人類的文明發展過程的發展軌跡,並在這些軌跡上確立一塊塊的界碑,每一塊界碑都成為該藝術門類此後軌跡延伸的新起點。每每尋到一本著作,都給我們一種莫名的喜悅,就像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思想寶庫寶藏。編寫本書的過程中,我與林葉紅分領域係統地閱讀了中外的藝術著作,過去還沒有像這次這樣非常係統地讀中外藝術著作的經曆,這一次獲益匪淺。
一開始我們就確定下了編寫的思路:1. 選擇最精粹最合理的篇目,讓領導幹部省去挑揀的過程,零距離接觸經典。畢竟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不能浪費在無限度的反複搜尋中去。人類文明史,稱得上藝術經典的著作太多了,哪裏能找到一把鑰匙,讓我們花較少的時間入藝術殿堂之門呢?不敢說本書正是這把鑰匙,但如果本書能成為讀者您的一個小小參考,那將是我們的莫大榮幸。2. 本著實用性、及時性、注重市場需求的原則開始編撰本書。雖說讀書不可有功利心,但出版物最終還是希望能夠吸引到更多讀者的,這樣書籍的最初編寫目標才能真正地落到實處。及時提供給讀者目前他們最需要的知識,這本就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物的考慮因素之一。3. 回避過多的抽象的理論概念,讓領導幹部們能夠通過選作品味藝術經典的豐富內涵。4. 希望能夠在編寫過程中體現著眼於運用和發展的原則,例如體例中的具體作品分析部分,就是出於這樣的考慮。5. 希望能夠體現一定的跨學科視角,這樣我們就深感欣慰了。
本書涉及書法、繪畫、雕塑、建築、園林、攝影、電影、音樂等藝術門類,盡力滿足讀者對不同藝術知識的需求。書中按不同的藝術門類精揀出能稱之為經典的若幹書目,作為書中討論的對象。書中共介紹了18本藝術著作。本輯的前麵有前言,對藝術是什麼,藝術的本質和特征,讀藝術經典的當下意義,以及閱讀藝術經典的一些建議等都做了綜合的論述。本書編寫行文過程,主要將重點放在“名著之導讀和解讀”部分。領導幹部大多數時候白天奔忙於各種公務私務,業餘時間非常少,並呈現零散的特點,本書在體例上為方便領導幹部讀者的閱讀,降低長篇大論的導讀文字給人的閱讀壓力,特分環節展開導讀內容:主要有原文選讀、作者簡介、書稿主要內容、書稿內容解讀、具體作品賞析、知識鏈接等,盡量做到將知識散片化、強調知識分類攝取。
“原文選讀”部分,主要是從藝術的經典書目中摘錄原作者精彩的理論文字、經典理論觀點,主要根據我們對著作的理解來摘錄。過去無數的文人墨客對這些藝術經典都曾作過評點,我們摘錄的文字,其中不少就是這類評點文章中反複出現的,因此,成為我們之所以摘錄的主要依據,確保摘錄文字的代表性。對於一些不太常被提及的文字,我們也有關注並摘錄,權當後續著作解讀環節的輔助閱讀提前涉及。
“作者簡介”部分,一般會涉及其生卒年、國籍、家庭背景、主要理論著作及理論思想內容、理論成就、對後世產生的影響等,簡明扼要。少量“作者簡介”部分撰寫不夠詳盡完整,概因著作成書年代久遠及為多人集體智慧結晶,或為國外學者編寫,以我們的微薄力量不足以查到這些學者的詳細生平資料,希望讀者對我們做得不夠好的部分給予體諒。
“書稿主要內容”部分涉及書稿的成書時間,書稿主要的內容大綱目錄。部分重要篇章展開介紹篇章主要內容。
“書稿內容解讀”和“具體作品賞析”是解讀部分的重點。我們知道,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意味著它的內容是經過時光檢驗並具有曆史沉澱的,不可能也不必要涉及最新最前沿的知識,對於時下喜好追趕前沿知識的普通讀者而言,可能會對經典的背景知識不夠了解,可能也弄不清楚怎麼用當代的視角去看待藝術經典,藝術經典對當今的很多新問題、新現象有怎樣的啟示,等等。而本書的“具體作品賞析”部分盡力地把討論的視點引向新的前沿知識或在地域上更貼近於我們生活的知識信息,希望這是一個貼心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