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藝術?藝術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相約著一起到藝術館參觀藝術品展覽,不期然就會與畫家的一幅標題為《無言》的畫作相遇,而那不過是一堆線,透著美感與情緒,可是我們不確定是否是一幅畫;家裏裝修,不需要著名畫家的畫作,隻需要一張淘來的裝飾畫,你在潔白的牆麵上左擺右擺,終於選定一個不高不低、不左不右的地方固定下來,上門拜訪的親朋好友交口稱讚道“嗯,很藝術嘛!”;安迪沃霍爾創作了一個作品,複製超市裏的罐頭瓶並在美術館中展出來,人們認為這是一個藝術品——實際看上去這件作品和超市的罐頭瓶一模一樣,而超市裏的罐頭瓶一直放在那,購物的人們並未用欣賞藝術的眼光去看待它,隻是在默默計算價錢,衡量品質,挑選對比……以上種種現象,引出了什麼是藝術什麼不是藝術的界定。生活中的諸多例子困惑著我們,到底什麼是藝術?
這個討論一直都是思想史、哲學領域、藝術理論界熱門的話題。自古希臘以來,人們對藝術本質做了很多的哲學討論,例如,柏拉圖說過藝術即模仿;亞裏士多德總結了古代希臘的藝術理論,提出了一個“雄霸兩千餘年”的藝術定義:藝術是人類的一種活動,由此與自然相區別,人類的活動有三種即認識、實踐行動和創造,藝術就是創造,隻有“自覺地和以知識為基礎的創造”才是藝術;弗裏德裏希·尼采認為藝術即救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則以為藝術即症候……
中外藝術史上還有“客觀精神說”、“主觀精神說”、“形象說”、“情感說”、“表現說”、“形式說”等多種頗有影響的說法。曆史上不同時代的思想家、美學家和藝術家們,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側麵去探究藝術的性質特點和基本規律,提出了許多精辟的、頗有意義的見解。
人類社會生活從總體上可以劃分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兩大組成部分。為滿足這兩種生活所分別進行的生產活動,稱作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人類通過物質生產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並通過這種生產獲得物質文明成果,這構成了人類的物質文明;人類通過精神生產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並通過這種生產獲得精神文明成果,這構成了人類的精神文明。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則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它的成果構成了人類光輝燦爛的藝術文化寶庫。
通常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麵來認識藝術。第一是從精神層麵,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並列。第二是從活動過程的層麵來認識藝術,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創造活動,或對現實的模仿活動。第三是從活動結果層麵,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藝術的客觀存在。
一般認為,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對象,並在此基礎上以象征性符號形式創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它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這種藝術品既有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產品。馬克思就明確提出了“藝術生產”的概念,將“藝術”與“生產”聯係起來考慮,從生產實踐活動出發來考察藝術問題,把藝術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這在美學史和藝術史上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創舉。“藝術生產”理論對於揭示藝術的起源和藝術的發展,揭示藝術的性質和藝術的特點,以及揭示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鑒賞這樣一個完整的藝術係統的奧秘,都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1999年版《辭海》對藝術的內涵和外延作了解釋:
“人類以感情和想象作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即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實現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互相對象化。具體說,他們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藝術家知覺、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藝術主要是滿足人們多方麵的審美需要,從而在社會生活尤其是人類精神領域內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根據表現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表演藝術(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繪畫、雕塑、建築),語言藝術(文學),綜合藝術(戲劇、影視)。根據表演的時空性質,又可分為時間藝術(音樂),空間藝術(繪畫、雕塑、建築),和時空並列藝術(文學、戲劇、影視)。”
二、藝術的特征
馬克思藝術的生產理論,在“藝術的特征”一節,闡述了藝術具有的形象性、主體性、審美性等基本特征。
(1)形象性。藝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哲學、社會科學總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來反映客觀世界,文學、藝術則是以具體的、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各個具體藝術門類,它們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如雕塑、繪畫、電影、戲劇等門類的藝術形象,欣賞者可以通過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樂、文學等門類的藝術形象,欣賞者則必須通過音響、語言等媒介才能間接地感受到。但無論怎樣,任何藝術都不能沒有形象。
(2)主體性。藝術的另一個基本特征是主體性。如前所述,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決定了藝術必然具有主體性的特征。毫無疑問,藝術要用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但這種反映絕不是單純的“模仿”或“再現”,而是融入了創作主體乃至欣賞主體的思想情感,體現出十分鮮明的創造性和創新性。因而,主體性作為藝術的基本特征之一,體現在藝術生產活動的全過程,包括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
(3)審美性。藝術還有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審美性。從藝術生產的角度來看,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以下兩個條件:其一,它必須是人類藝術生產的產品;其二,它必須具有審美價值,即審美性。正是這兩點,使藝術品和其他一切非藝術品區分開來。
藝術與其他意識形態的區別在於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並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除審美價值外,藝術還具有其他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其中藝術的認識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於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於道德教育。藝術的娛樂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於生理快感。
第一,藝術的審美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美學理論告訴我們,美的形態分為自然美與藝術美,二者之間的劃分歸根結底就在於藝術美直接凝聚著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所以,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黃山的奇特、峨眉的秀麗,這些名山的自然美,雖然從原因來看,都是由於人類社會實踐的漫長曆史中審美主客體關係的建立,但是,這些天然風景之美,畢竟都是大自然造就的。藝術美卻不同,任何藝術作品都必然是人所創造的,凝聚著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然而,與此同時我們又必須注意,並不是人類一切勞動和智慧的創造物都可以稱為藝術品。隻有那些能夠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審美價值或審美性的人類創造物,才能稱為藝術品。正因為這樣,我們聽一首樂曲,看一幅繪畫,讀一本小說,看一部影片,都會感覺到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快感,獲得一種審美享受。
藝術的審美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的審美意識。審美意識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終於完成了由實用向審美的過渡。藝術也正是在這一進化曆程中產生,成為人類審美活動的最高形式。藝術美作為現實的反映形態,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它比現實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夠更加充分地滿足人的審美需要。與此同時,藝術又是人類審美意識物質形態化的表現。
第二,藝術的審美性是真、善、美的結晶。藝術美之所以高於現實美,是由於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把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藝術作品中。藝術欣賞的特殊性在於直觀感受性,即由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直接引起人的美感,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在這種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中,已經融合了真、善、美的內涵,隻不過它是通過藝術美直接體現出來罷了。藝術美要以真和善為前提,並通過審美性體現出藝術中這種真、善、美的統一。藝術中的“真”,並不等於生活真實,而是要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通過提煉和加工,使生活真實升華為藝術真實,也就是化“真”為“美”,通過藝術形象體現出來。同樣,藝術中的“善”,也並不是道德說教,同樣要通過藝術家的精心創作,使藝術家的人生態度和道德評價滲透到藝術作品之中,也就是化“善”為“美”,體現為生動感人,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
藝術的審美性和“醜”的關係。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惡、醜。生活中“醜”的東西,一旦進入了藝術,經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同樣要通過審美特征將生活中的“醜”在藝術作品中體現出來。在生活中既可以找到美的現象又可以找到醜的現象,在藝術中卻一概都以審美性表現出來。生活中的“醜”經過藝術家的能動創造變成了藝術美。事物本身“醜”的性質並沒有變,但是作為藝術形象它已經具有審美意義。
第三,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作為藝術的一種特性,藝術美注重形式,但並不脫離內容,它是二者的有機統一。每種藝術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各種藝術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每個藝術門類在運用形式美的規則方麵,已經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規律。然而,這些形式美的法則又並不是凝固不變的,藝術貴在創新,隨著藝術實踐的不斷發展,形式美的法則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藝術家們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尋找美的形式,從內容出發去選擇最恰當的形式以加強美和藝術的表現力,從而使得藝術的形式美日益豐富和發展。
通俗一點講:藝術是屬於精神層麵的名詞,它為所有人服務,不管你有錢沒錢,是富人還是窮人。藝術應該關注人類發展這樣的大命題,不能滿足於幾個所謂的作品。藝術存在於最樸實無華的人類生活中,藝術不是屬於學術權威的,是人民的,是大眾的,更是全體眾生的,不能因為權威的肯定或是否定來判別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好的藝術,什麼是精品藝術。藝術不應當衝著買賣去,不應當成為獲取名譽的階梯。藝術應該是一條探索的道路……藝術理應“經典”。
三、讀藝術經典著作的當下意義
(一)什麼是經典?什麼是藝術經典?
什麼是經典?一般認為,經典是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是那些經久不衰的傳世作品,那些經過漫漫曆史長河衝刷沉澱下來的最有價值、最具有代表性、最精美的作品。藝術經典則是那些作為客觀世界與主觀精神相結合的產物,並運用語言、文學、舞蹈、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來反映社會現實的最有價值、最具有代表性、最精美的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們對社會現實的藝術化濃縮的產物。
劉勰在《文心雕龍·宗經》篇中說道:“三極彝訓,其書曰經。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意思是說,闡釋天、地、人這些常理的書謂之“經”。同時“經”也是至高無上的道路、不可磨滅的訓導。而“典”有模範、典範之意。“經”和“典”兩個字合起來可以簡練概括為先賢智慧的總記載,文化精華的總記錄。唐劉知幾《史通·敘事》:“自聖賢述作,是曰經典。”意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也曾談起經典:“1. 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2. 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對讀過並喜愛它們的人構成一種寶貴的經驗;但是對那些保留這個機會,等到享受他們最佳狀態來臨時才閱讀它們的人,它們也仍然是一種豐富的經驗。3. 經典作品是一些產生某些特殊影響的書,它們要麼本身以難忘的方式給我們的想象力打下印記,要麼喬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4. 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經典是領導幹部尤其應該秉承的人文傳統和精神財富。結合國情我們可以認為,我國領導幹部應當閱讀的經典是廣義的,包括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曆史鏡鑒、文學藝術等等。廣西人民出版社計劃出版的《領導幹部讀經典》正是這樣一套為領導幹部精心輯選的叢書。藝術經典這輯挑選了許多大師級理論經典著作,為領導幹部提升個人修養提供了養料,是一套值得溫故知新並具有現實指導價值的經典讀物。而這些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正是因為它們以藝術討論的方式觸及、思考並表達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問題,在經受了漫長的時間考驗之後,其智慧光芒穿透了滄桑的曆史,思想價值跨越了遠隔的時空,曆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其至真至純的思想和情感成為支撐人類精神的永久脊梁。正如美學家朱光潛所說:“這些被稱為經典的東西,恰如無邊暗夜中一顆顆璀璨的星星,照亮著我們的未知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