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中國民間這麼一句話“整蠱”。用來形容被人無端的作弄和傷害。

蠱是中國眾多巫術中的一種,其中以貴州和雲南交界之處最是神奇和久負盛名。據說人一旦中蠱,就必須要聽從放蠱人的一切差遣,並定期要返回放蠱人身邊,服用解蠱之藥,如此年複一年,至死方休。如若不然必死於非命,下場非常淒慘。

如果你中了蠱,隻有放蠱人自己願意幫你解除蠱毒,你才有可能擺脫蠱毒的殘害。如果放蠱人不願意給你解蠱毒,就算你把放蠱之人殺死也是無濟於事。而且在放蠱人死後,你體內的蠱毒更會變本加厲把你折磨的死去活來,生不如死!

關於放蠱的傳說,大多來自貴州和雲南之地。以黑苗的善於放蠱最為聞名,世界上眾多研究學者對這種神奇的傳說,都進行過仔細和細致的研究,可就連周邊苗人也隻是聽說過有放蠱之事,而真正見過的人寥寥無幾,大多未親眼目睹過。更不要說這些從來沒有接觸過苗人的研究學者了。

這蠱的製作可謂千奇百怪,據記載,若是穀子存放太久,穀子表皮變成一種飛蟲,這就是蠱了。

在『左傳』昭公元年中寫道∶「穀之飛,亦為蠱。」注曰∶穀之積,則變為飛蟲,名曰蠱。這種飛蟲,應該是沒有毒的。而用來害人的,是由人工培養出來的一種毒蟲。這毒蟲培養的方法是∶把幾百種毒蟲放在一個容器,不喂它們東西,讓它們彼此互吃,到

最後剩下來的那一蘋,便是蠱了。

蠱的種類非常的多,常見的有金蠶蠱、蛇蠱、植物蠱、拍花放蠱等。在所有的蠱中,以金蠶蠱最毒。

本草綱目引用『蔡攸叢話』中說∶金蠶蠱對人體危害最大,侵入人的腹中之後,會吃光人的腸胃,而且它的抵抗力極強,水淹不死,火稍不死,就是用力也打它不死。相傳金蠶蠱的表皮是金色的,每天要喂它四分當歸,放蠱的方法是把它糞便放在人的食物中。蛇蠱是在毒月毒日,即每年農曆五月五日放養長大的。

虱蠱是聚集許多虱蟲製成的,若是把它吃到人腹中,它會把人的內髒吃光。植物蠱則是由一種叫胡蔓草的草製成,葉子含有劇毒,放入人的口中,人就會七竅流血而死。另外一種拍花放蠱,是與人握手寒暄時,由手心將蠱傳過去。

傳說中有許多避蠱的方法,要試驗是否中了金蠶蠱,可以口嚼黑豆或啃白礬,若是覺得難吃的黑豆是香的,苦味的白礬是甜的,那就是種了金蠶蠱。古代治蠱毒的方法,一是服用草藥,周禮稱這種草藥為嘉草;二是禱告神明。在『後漢書』中寫道∶仲夏三月,用一根米色的繩索,將葷菜和酒瓶連在一起撲滅蠱毒,在大門上掛一枝樹杈可驅邪氣;而在端午節時抹雄黃酒,也是為了去毒除蠱。這就是中國民間習俗立春燒樟樹葉,端午節在門口懸掛菖蒲和艾草避邪,在房子四周灑雄黃驅蚊精的來曆。

中國的古人,非常相信有蠱這回事。在曆史上曾有發生過數次宮廷內巫蠱作祟的事件。例如漢武帝時,丞相公孫賀之子和陽石公主被朱安世所誣陷,指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和陽石公主通奸,危害武帝,在武帝經常通過的馳道上埋木偶為巫蠱。武帝信以為真,就把三人處死了。可見人們對巫蠱能害人之事是深信不疑的,所以,曆史上對巫蠱的查禁相當的嚴格,曾立有誅九族的法律。

由於曆時上千年對巫蠱的打壓,導致世人漸漸遺忘了這種巫術,隻知世間有道家與佛家修煉成仙成佛之事。而不知世間還有這巫蠱也是經過千錘百煉的一種巫術。

而我們的故事也是從這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