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得到廣西壯族自治區哲學社會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資助。
2006年10月,有幸被邀請參加台灣第21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並在國際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作“論客家人的生態和諧觀”演講,後被台灣大學領導盛情邀請到該校進行交流,獲益匪淺。從台北回來後,不時思考:作為客家子弟,應該為客家事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於是,憑著平時的積累,2007年率先在廣西玉林師範學院開設“客家文化研究”,後更名為“客家學”課程,薪火相傳地推介、研究客家文化,堅持發表相關論文。拙著就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條理化、規範化,申報並獲準資助2011年度廣西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客家文化與和諧廣西研究”,交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在成書過程中,曾蒙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統戰部長黃道偉同誌的審閱指導,多有匡正,廣西區黨委原書記、政協原主席陳輝光先生賜寫序文,勉勵有加,將終身銘記。廣西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龐漢生先生、廣西師範學院黨委原書記陳仕金先生、廣西師範大學王建周教授、彭會資教授、熊守清教授、劉道超教授、劉小林教授、廣西師範學院盧斯飛教授、廣西社會科學院饒任坤研究員、北京科技大學馮秀珍教授、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朱其良教授、廣西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滕雲博士、廣西區黨委宣傳部鄧亞平先生、廣西欽州市黨委統戰部蔡家東先生、廣西玉林市客家海外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廖佳章先生、廣西玉林市人大劉戩先生等,提出了彌足珍貴的修改意見。廣西玉林師範學院在校生陳翠、江燕敏、劉義程、李偉維、池小樂、韋鈺佳、農雪瑜、班玉玲、李誌芳、羅統飛、龐博玲、朱名運、朱偉萌、陸葉、胡紅梅、韋雯婧、李凱敏、陳玉萍、何丹寧、梁海蘭、淩敏、徐豔璘等,在選修“客家學”課程時,參與田野調查、資料收集、分類整理、文字校對等工作,可以說,本書是集體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在此,謹向上述諸位先生和學生表示由衷的謝意!同時,也吸取了學術界部分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未能一一注出,謹在這裏加於說明並致以衷心的感謝!
本人十分讚賞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先生在2011年“海峽兩岸高峰論壇”上的見解:“客家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縮影、典型、樣板,或曰範式,是中國人民獻給人類的一份厚禮……保護、弘揚和創新客家文化,是客家之所急需,中國之所急需,世界之所急需……對客家文化的研究,應不限於對過去的文獻、曆史的考證、文物的留存、風土文化的記錄,也應該研究如何使之內化,變為今天的我們和我們的子孫後代須臾不能去的內在。”
遺憾的是,筆者的認識與所做的努力尚有明顯的差距,尤其是在梳理曆史上的客家名人有關“和諧”社會建構的言與行,以豐富民族曆史文化發展的層次性和曆史縱深感,倍感困難重重;加上田野調查不夠深入細致,所掌握的素材不夠豐富,致使行文中重複使用等方麵,熱切盼望方家指點給力,以便再版時更好地充實、完善。
徐天河
2011.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