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前後,由於客家人在太平天國運動和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影響,客家問題首次為世人注目。近幾十年來,全世界有兩個族群是學界研究比較熱門的:一是以色列的猶太人,二是中國漢民族南遷形成的支係客家人。
《美國國際百科全書》說:“客家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民族之一。”1911年紐約版《不列顛百科全書》指出:“客家人有獨特的方言……是一個很勤勞的群體……他們非常聰明,許多著名學者都是客家人,太平天國的領導人洪秀全也是客家人。”
客家是中華漢民族重要民係之一,客家人在中國曆史和中國革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汪洋說:“客家人源自中原,在不斷輾轉遷移過程中,傳播了中原先進文化,創造了光輝璀璨的客家文化,湧現出了眾多優秀傑出人才,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客家人具有獨特的生活方式、頑強的生命力和顯著的創造力。他們在艱苦漫長的生活考驗和生死鬥爭中,形成了刻苦耐勞、團結互助、崇文重教、注重家庭、睦鄰友好、慎終追遠、愛國愛鄉的優秀傳統,並在中華民族精神的孕育下,曆經磨難,凝成了以開拓進取、四海為家、崇尚正義、不畏強暴、敢於擔當、民族至上等為特征的客家精神。正是這種崇高精神,激勵和鼓舞他們在中國近代、現代及世界舞台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我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鬥爭中,海內外不少客家人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英勇犧牲,為推翻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為建立新中國立下了不朽功勳,得到黨、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讚揚和充分肯定。
客家人的足跡遍及全世界,據國內外資料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約有一億兩千萬客家人。由於曆史原因,客家人從中原南遷,備嚐艱辛和苦難,為了生存和發展,他們紮根我國南方貧瘠山區,其中部分人離鄉背井,漂洋過海,終生打拚。如今,客家人遍布世界一百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人稱“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發揚了固有的愛國愛鄉精神和勤勞本色,積極投入所在國家和地區的建設事業,有力地促進了所在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其中不乏客屬賢達和科技、經濟界精英,成為所在國家和地區政治、經濟和科技界的領導人。
客家人曆經千年創造的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對促進我國和世界的文明建設有重要的作用。客家文化博大精深、蘊藏豐富,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其精華部分主要反映了人們對社會、自然的認識和祈望,體現了養德明誌、積極向上的精神,顯示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10年春節期間參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樓時,稱讚它是“中華文化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守護好、傳承好、運用好”。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說:“客家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縮影、典型、樣板,或曰範式,是中國人民獻給人類的一份厚禮……保護、弘揚和創新客家文化,是客家之所急需,中國之所急需,世界之所急需。”
自兩宋以來,一些文人、官吏出於獵奇心理,對客家地區的方言、習俗等作過一些記載,後各地方史均有收錄。最早研究客家的論著是清中葉徐旭曾的《豐湖雜記》,後有黃釗、黃遵憲、章太炎、顧頡剛、羅常培、羅香林等學者的專著50餘部。1980年5月,華東師範大學客家研究室首先成立,接著,為數甚多的客家研究所、研究會在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紛紛成立。鍾文典、劉佐泉、羅勇、謝重光、饒任坤、馮秀珍等百餘位內地學者,加上中國港澳台地區以及美、英、法、日、東盟等國研究者的論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對客家的源流、方言、教育、婦女、習俗、物產、民間文藝、宗教信仰、名人誌士等進行了多維研究,碩果累累。但對廣西客家文化與廣西社會和諧穩定相互作用的研究,尚未引起學界足夠的重視,而廣西客家文化與廣西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相互作用又是極其明顯的。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客家人口約有700萬,遍及全廣西的14個地級市以及100多個縣區。廣西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邊疆省區,各民族相處融洽,社會發展穩定,成為中國西部經濟與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200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時,中央充分肯定廣西是維護民族團結的模範、維護祖國統一的模範、維護社會穩定的模範、我國民族關係“三個離不開”的模範。廣西客家文化與社會和諧發展有什麼主要經驗?應采取哪些措施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現有的民族關係?徐天河同誌的探索有一定的發現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