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英國文藝複興時期最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他的戲劇創作涵蓋麵廣、博大精深,堪稱是繼古希臘羅馬古典戲劇之後西方戲劇發展過程中的第二次高峰。400多年來,戲劇界以不同的方式和技法在舞台上反複詮釋莎士比亞的戲劇世界,使莎士比亞的戲劇在舞台上的演出經久不衰;400多年來,學術界以各種理論或方法研究和解讀莎士比亞的戲劇,文章和著述浩如煙海,成果斐然;400多年來,廣大觀眾和讀者也以不同的視角和心態欣賞莎士比亞的戲劇,欣賞水平不斷提高。經過曆史的積澱和學術的熏陶,莎士比亞戲劇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重要的文化遺產,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認知與陶冶的作用。
莎士比亞的劇作各有特色,構成了莎士比亞戲劇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戲劇創作上,莎士比亞孜孜以求,不知疲倦,把藝術的完整性和專業性融彙在一起,突顯自己的戲劇與特色。在戲劇創作中,他打破了古典戲劇傳統的羈絆和約束,采用了嚴肅性與喜劇性交融的模式,即使在悲劇中也不忘加入喜劇的成分,從而進一步激發了戲劇創作的靈感和想象力。
莎士比亞對於舞台技巧諳熟於心。他知道如何編織動人的故事情節,如何構築故事突變,如何運用通俗的語言,為演員量身打造舞台角色。因此,劇團中的演員大多期望能在莎劇中有所表現,以展現戲劇的魅力。當然,莎士比亞的劇作在舞台上的表演也不是場場成功,有時也免不了失敗。究其原因往往是因為演員的表演不到位,不是粗心大意、有失偏頗,就是縮手縮腳、過於拘謹。
表演尚且如此,閱讀也不例外。我們閱讀莎士比亞戲劇,不能心不在焉、掠光浮影,而是要全神貫注、專心致誌,需要智慧和想象力的結合。同時,我們也不應該以誠惶誠恐、身負重任的態度地去閱讀莎士比亞的戲劇。那樣不僅會妨礙正確地認識和理解莎士比亞及其劇作,而且會令讀者感到窒息,失卻了想象力,致使閱讀難以進行下去。較為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既要充分地尊重莎士比亞及其劇作,又要以一種輕鬆、愉快的心情去欣賞莎士比亞戲劇,以求深入理解莎士比亞及其劇作,體驗莎士比亞戲劇的魅力。
那麼,如何去閱讀莎士比亞的戲劇呢?這個問題似乎太大,而且所給的答案定會千差萬別,不一而足。可是,在《哈姆雷特》一劇中,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對戲班子的伶人講解戲劇表演時所說的話,似乎對我們閱讀莎士比亞的戲劇多有借鑒作用。“你應該接受你自己的常識的指導,把動作和言語互相配合起來;特別要注意到這一點,你不能越過自然的常道;因為任何過分的表現都是和演劇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麵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它自己演變發展的模型。”(三幕二場)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本書的編著者廣泛閱讀和參考了莎士比亞的劇作、戲劇故事以及研究材料,試圖通俗易懂地再現莎士比亞的戲劇情節,力求為讀者閱讀、理解和欣賞莎士比亞劇作提供實質的幫助。
編者
200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