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2)

“林黛玉”為什麼要剃度出家

陳曉旭和其丈夫郝彤剃度出家成為近日媒介爭論的焦點,尤其是在電視劇《紅樓夢》中飾演林黛玉的陳曉旭,她因何出家成了人們競相猜測的疑謎。不過現在看來,對於她出家的原因似乎已經不再是個謎了,無論說她“因病出家”、“被情所傷”,還是“看破紅塵”,這些我覺得都是“小因”,而真正的“大因”正是她潛心向佛,所謂的“機緣”已到,真正的原因就是她賦予人生另一種真誠而豐富的情感,賦予“愛”以宗教的神聖感;這是一種豐富的“愛”,其中既有博愛精神也有泛愛情懷,她總是用充滿愛意和悲憫的眼光看是界,仿佛所有人的痛苦和幸福都與他息息相關。所以,世邦公司發言人吳小姐說,陳曉旭出家的目的是要“學習佛法,專事講經說法,做一個多元文化的義務教育工作者”。殷謙以為,慈悲即菩薩,有情便是佛,在陳曉旭這裏,我看到的是菩薩的慈悲,是佛陀的柔情,是一顆真誠而善良的心。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父親母親不知何時開始衰老、虛弱了,好像隨時都有離開我的可能。而我給了他們什麼呢?這一切他們又能帶走什麼呢?”陳曉旭如是說。棄影從商後陳曉旭通過努力賺了很多錢,目的就是為了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也許是天意,至於從何而來的這些空靈玄妙的想法,我們不得而知,但有個事實就是她頓然開“悟”了:“這種心痛使我從喧鬧中安靜下來。”她豁然明白,一個人死亡了,但死亡的是他的肉體而不是他的精神,無論擁有多少物質或物質上的享受,都無法讓人類的肉體永世長存,而能夠不朽的也隻是人的精神,因為誰都無法撲滅精神的火焰,誰也無法遮蔽心靈的光芒。陳曉旭出家不是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尋求“解脫”,因為她有億萬財產,在個人生活中並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捆綁”住她,雖說膝下無子,但她也有幸福的家庭,也沒有什麼原因迫使她遁入空門;也許是“與佛有緣”吧,“機緣”是佛家的話,殷謙不敢妄言,總之既然“機緣”到了,那就“一了百了”。

對於這一對夫妻出家的原因,郝彤在回答媒體對此舉的疑惑時說:“這是我們兩個的人生理想。”陳曉旭剃度,法號“妙真”;郝彤出家,法號“開誠”。剃度出家並不意味著他們就不是一名“藝人”,而事實卻是他們由一位“小藝人”變成了一名“大藝人”,我向來都認為佛祖釋加牟尼就是一位真正的大藝術家,他掏出燃燒的心給人們帶路,讓我們懂得真誠和善良,懂得愛己和愛人,懂得邪惡和美好,所以郝彤說:“在我們看來,佛法不是宗教,而是教育。”也許是知其難為而又不可不為,妙真法師要雲遊四海,潛心修佛,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從事自己多元化的教育事業,這並不是空洞無物的大話,而確實是一盞優秀的人格之燈發出燦爛光芒,因為情感和人格上的根本特點全都見之於一個“真”字上:說真話,求真理,表真情,做真人,其實這才是人們所尊奉的最基本的人生信條和道德命令。

陳曉旭從藝以來雖然隻飾演過兩個人物,但這兩個人物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一是在電視劇《紅樓夢》中飾演林黛玉,另一個是在電視劇《家春秋》中飾演梅表姐,陳曉旭在當時名聲大振,不亞於當今任何一位知名演員,而且,魚龍混雜的影視界或娛樂圈,也數她最冰清玉粹了,安靜的讓人難以置信,她贏得了觀眾的尊重,而陳曉旭之所以能贏得普遍的尊敬,還因為她的人格境界,殷謙認為,與一個藝人的作品比起來,他的人格更為重要,這是一個簡單而樸素的真理,因為優秀的作品是靠優秀的人格支撐起來的,隻有優秀的人格不一定會有優秀的作品,但是優秀的作品必然出自優秀的人格。

據悉,陳曉旭出家前已把財產做了合理安排,把財產分為三份,一部分交給家人,一部分用於佛教,另有一部分將用於慈善事業。在陳曉旭看來,向佛就是心靈的事業,是與人的愛、同情、救助等善良的情感密切相關的,為什麼要向佛?因為需要它來掃除人們心靈中的垃圾,需要它給人們帶來希望、勇氣和力量。這與當今很多的女藝人不同,在她們看來,冷漠和殘酷似乎離藝術和人生更近,而愛和善念則幾乎是一些反藝術、人生的落後而可笑的原始情感,她們沒有真正愛心,也沒有真正的善念,偶爾有的話大多也是負心違願的;也別把削發為尼看作是一件絕對消極的事,因為我們並沒有看到陳曉旭出家時帶著絲毫的悲傷,反而看到她的從容自若,襟懷灑落,因此,從陳曉旭拋棄億萬財產剃度出家得到這樣的啟示,藝人對藝術和人生具有首要意義的不是所謂的才華和美色以及名利,而是對藝術和人生是否有真誠而豐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