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全國調查數據顯示,1990年至1995年的5年間,在30歲至40歲的全國人群中,有200萬人發生過心肌梗死;到2000年,這個數字上升至250萬;據預測,到2020年,全國30歲至40歲心梗病人可達900萬。如果再加上現有的其他年齡段的心肌梗死病人,將可能達到4000萬。上海華山醫院心血管研究室主任李勇教授說,一般而言,男性心肌梗死的首發年齡往往在40多歲,而女性則為55歲。目前,心肌梗死的首次發病年齡在明顯提前。根據衛生部統計,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首次發病年齡1/3在60歲以下。
根據衛生部新近公布的“中國居民健康與營養狀況調查”,全國有近2億高血壓患者,4000萬糖尿病患者,16億血脂異常人群。每年約有260萬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也就是說,大約每十來秒就有1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而且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威脅健康和生命的“頭號殺手”。
人體的心髒猶如一台水泵,不停地將血液輸送到頂端的大腦及全身,大腦從血液得到養分並調動機體各器官;血管則如同水管,既要保持暢通,又不能出現老化和硬化;血液則要攜帶足夠多的養分。隻有這三者長年默契配合,才能保護心腦係統的良好運行。因此,一旦心髒、血液和血管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血液循環的正常運行,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隻有從源頭出發,通過增強心肌動力、提高血液攜氧、促進血管擴張“三管齊下”,才能“擒住”心腦血管發病元凶,全麵阻擊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並發症,保證心腦血管係統的健康。
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藏神”,皆指心主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而言。《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民間也常說:“耳不聽,心不煩”、“心神不安”等等,都是把心作為思維、意識器官來看待的。古代醫學家曾用社會結構來比喻人體,視心為最高統治者。言下之意,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最高主宰,在五髒六腑中居於顯赫地位,髒腑的生理功能活動,必須在心的統率和指揮下,才能處於相互協調狀態,故稱“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中醫還認為“心主血”,血“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環之端,莫知其紀,終而複始”。就是說,心能化生血液,推動血行。血,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之一。它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對各髒腑組織器官起著濡養的作用。心血既然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必然是精神思維的根本。由此可見,心、血、神三位一體,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心能生血,血液充足則精神飽滿,意識清楚,思維不亂;反之,心乏生血,血氣不足,則精神委靡,昏眩健忘,心神不寧。
所以,養心護腦是養生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保持良好心態。心理平衡是所有的保健措施中最關鍵的因素,避免精神緊張,祛除心理障礙和社會因素的不良影響,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態可使機體免疫功能處於最佳狀態。
其次,飲食要清淡。夏季天氣炎熱,飲食宜清淡,多進食新鮮的蔬菜、水果,適當多補充水分,尤其在運動及出汗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水。應少食鹽、甜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忌食肥膩、高熱量、高膽固醇、高脂肪食物,減少動物蛋白的攝入。戒煙,限製濃茶、咖啡、飲料等的攝入,不宜多飲酒。
此外,還要進行有規律的適當運動。堅持規律的體育鍛煉,能達到減肥、降低血糖和血壓的作用。步行是一種很好的有氧活動形式,最好每周運動3~5次,每次運動30分鍾以上。中老年人可進行太極拳、體操等運動。同時,夏季應做好防暑、降溫,避免在烈日下做劇烈運動。
這是一本送給心腦血管病患者和家屬的實用著作,書中彙集了著名中醫連汝安教授從醫幾十年在心腦血管疾病預防、治療、調理及養生方麵的心得和經驗,給讀者提供了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的多種解決方案。中國自古就有上醫治未病之論,現代醫學也強調治未病更勝於治已病,隻要做到早知道、早預防、早治療,就一定能夠遠離疾病的煩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