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從北極圈的阿拉斯加到南美的阿根廷,從歐洲平原到美國的內陸腹地,到處都可以見到華人的蹤影。“海水到處,就有華人”,這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它生動地反映了這個現實。海外華人的總人數多達兩三千萬,他們分屬不同的國家,能熟練地掌握和使用居住國的語言,但許多人還能講華語(中國的普通話)和中國的一些方言,還保持著中國的傳統習俗,並且有眾多的親朋是中國人。有些華人經濟實力雄厚,有的在科學教育領域嶄露頭角。他們的成就,他們的傳統美德,博得了世人的讚羨。他們的今天,已廣為人們所熟知;相對來說,他們的過去,人們就不那麼清楚了。各國華人的祖籍國是中國。他們自己,或者是他們的先輩,在不同的曆史時代,從中國故土啟程,循著不同的路線,以不同的方式,年複一年,曆盡艱辛,散布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他們有相同的辛酸血淚、不同的奮鬥曆程。有一位華人作家這樣寫道:“……感謝我們的祖先,沒有他們當年的刻苦耐勞,就沒有今日的繁榮美麗。每一塊磚瓦,每一根木頭,哪有不沾染祖先的血汗。”
南洋,即東南亞地區。這個地區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地理條件優越,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和印度兩大文明古國海上交通必經之地,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受兩國的影響很深。中國和南洋的友好關係與和平交往可以上溯到久遠的古代。伴隨這種聯係和交往,中國人開始踏上去南洋的道路,有些人在那裏定居下來。定居在外國的中國公民,就是華僑。不過,“華僑”一詞是19世紀末才出現的,在中國古書中,華僑被稱作“唐人”、“北人”,等等。在曆史上,南洋是華僑聚居的地區。這本小書要講的是南洋華僑的曆史和故事。
一、古代華僑移居南洋
中國人是在7世紀即唐朝時開始移居南洋的。唐朝是中國曆史上鼎盛的朝代,對外貿易、航海事業都很發達。這時期就有些中國人旅居海外,從事商貿和宗教活動。唐朝的高僧義淨,671年從廣州出發去印度研究佛經,歸途中,兩度在蘇門答臘島南部的室利佛逝(Sriwijaya)居住,前後共十二三年。有學者認為,他可算是最早的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華僑之一。10世紀時,阿拉伯人馬素提在《黃金牧地》一書中,記述了943年他經過蘇門答臘時,看見許多中國人在該島上從事種植業。南部的巨港(Palembang)中國人最多,他們是在黃巢起義(9世紀末)失敗後避居在這裏的。這說明,唐朝末年已有一批華僑因政治原因而在南洋定居。此時,華僑的人數雖然不多,但由於唐朝強大,經濟文化影響遍於四鄰各國,國際威望很高,因此華僑總豪邁地自稱為“唐人”,稱祖國為“唐山”,把自己的海外聚居地稱為“唐人街”。
華人大批出國,並且在某些國家開始形成華僑社區是在宋朝。這與當時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關。10世紀,宋朝建立,中國的政治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方經濟的發展超過了北方。宋朝的手工業、商業興盛,海上交通比唐朝更為發達。發展和南洋各國的貿易往來,成為國家的財源之一。這些,為中國人去南洋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當時華僑下南洋,乘的是風帆,要依靠季候風向,有些人錯過返航的季風,隻好在當地住下來,待次年再北返。後來隨著貿易的發展,為便於商品交易,漸漸有中國人居住下來,叫做“住蕃”,而且一住就是10年、20年,娶妻生子。顯然,這些“住蕃”,就是早期的華僑。據中國史書記載,中國商人到南洋的爪哇、婆羅洲等地頗受禮遇,他們和當地人民的關係融洽友好。
元明兩朝(1271—1644),我國的對外貿易和海上交通都比唐宋時期發達,這樣,移居南洋的中國人就更多了。14世紀時,印度洋的航運權幾乎完全掌握在中國人手中。明朝初年,在1405年至1433年間出現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在將近30年的時間裏,鄭和率領著當時舉世無雙的船隊,訪問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14個是在南洋。鄭和的遠航,增進了中國和南洋諸國之間的了解和聯係,維護了通往南洋航道的安全,為華僑的出國和他們在南洋的經濟活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華僑在元明時期已廣泛分布到南洋各地。他們開發僑居地,並形成了華僑的“新村”。在爪哇麻喏巴歇(Majapahit)帝國的幾處要地都有這樣的“新村”,人數相當可觀,多的達到1000多戶,大部分來自廣東、福建南部沿海地區。其他如菲律賓、暹羅、馬來亞均有類似的情況。據傳說,鄭和的船隊曾在爪哇中部的北海岸登陸,他的副手王景弘因病重留居一個岩洞中。王景弘及其部下在這裏休養、墾殖,使這個地區逐漸繁榮起來,成了一座紀念鄭和(“三寶太監”)的城市,叫三寶壟(Semarang)。這傳說是否符合曆史真實,人們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爪哇中部的名城三寶壟,最早是中國人開發的。這一時期,有許多華僑與南洋各國的當地居民雜居、通婚,並開始同他們融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