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到媽媽這麼理解自己,又這麼鼓勵自己,以後即使媽媽不在家,也能認真完成作業,成績也漸漸上去了。
其實,隻要父母用寬容的方式對待孩子的錯誤行為,孩子都會理解父母的苦心,從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努力改正。這樣一來,不但起到了教育孩子的效果,也會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得到進一步加深,讓孩子更加信任與尊重父母。
那麼,父母如何用寬容引導的方式教育孩子呢?
首先,寬容孩子的無心過失。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小心摔壞東西、損壞東西的事情非常常見。對自己不小心所造成的破壞,孩子也非常後悔和難過,甚至感到恐懼。
這時,家長應該寬容和安慰孩子,而不是批評和指責。批評和指責不僅於事無補,而且會造成孩子對父母感情的疏遠。以後再發生這種事情,他們可能會故意隱瞞父母,從而使孩子養成說謊的習慣。
有一天,蓬蓬一個人在家,發現洗衣機前堆著髒衣服。她想幫媽媽把衣服洗了,於是她學著媽媽的樣子,把髒衣服放到洗衣機裏,加入水和洗衣粉,然後定好時,就到一邊玩去了。等到媽媽回來,看到陽台掛著洗好的衣服愣住了,原來媽媽新買回來的一件白色內衣,被其他衣服染得五顏六色。媽媽的火騰地一下衝到了腦門,但是看著正在忙碌的孩子,媽媽沒有說話。
吃完飯後,媽媽對孩子說:“蓬蓬,你真的長大了,知道幫媽媽了,謝謝。但是,你記住下次洗衣服要把不同顏色的衣服分開來洗,否則媽媽的衣服都變成花衣服了。”
蓬蓬聽了媽媽的話,不好意思地說:“知道了,媽媽,下次你教我怎麼洗。”
當孩子本意正確、方式錯誤的時候,父母首先應該對孩子的本意給予賞識,然後幫助孩子分析錯在哪裏,並教給他正確的方法,指導孩子的生活和學習。
其次,寬容孩子,不要讓情緒主導自己的行為。
孩子犯了錯誤,有些家長非常憤怒,於是做出過火的行為,傷害了孩子的身心,之後,再後悔莫及,所以當你情緒憤怒到極點時,請暫時不要和孩子交流,等心情平靜後,把問題想明白再找孩子談。
有位家長用近十年的積蓄買了一輛白色汽車,並把它當成寶貝一樣看待。
一天,6歲的兒子從幼兒園回來了,他看到了爸爸的汽車,突然有一個想法:他想把今天在幼兒園學的畫畫到爸爸的汽車上,作為送給爸爸的禮物。於是,他拿起一塊小磚塊,在爸爸的汽車上認真地畫了起來。
爸爸看到自己心愛的汽車上被兒子畫得亂七八糟。他一下子震怒了,震怒讓他失去理智,他拿起旁邊的榔頭,狠狠地向兒子的右手砸去。一下,兩下……兒子發出一陣陣慘叫聲。
後來,兒子被送進了醫院。右手因傷勢過重,已經無法再保留了,隻好做了截肢手術。兒子醒來之後,還可憐巴巴地望著爸爸,說:“我知道錯了,我想把那幅畫送給你作為禮物,我以後不在你的汽車上畫畫了!”這時,爸爸隻能後悔莫及、痛不欲生了。
最後,用寬容的方式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
寬容孩子,為的是幫助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如果孩子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父母要耐心引導,幫助他們分析原因,直到孩子有了明確的認識。這樣寬容才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想象、說謊要分開
一句話教育
孩子想象力非常豐富,他們可以說出子虛烏有的故事,也可能在同伴間“吹牛”,這並不是在說謊,而是孩子的想象。
說謊往往被人們視為一種惡劣的品質問題。在中國,幾乎每一位父母都給孩子講過“狼來了”的故事,用以教育孩子不要說謊。
但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會撒謊,隻是時間的早晚問題。有的時候孩子的撒謊會讓父母感到很憤怒,但又無可奈何或者不知所措。例如,爸爸發現新買的巧克力不見了,就問孩子:“是你吃掉巧克力的嗎?”其實爸爸已經看到孩子的嘴邊粘著巧克力,但他還是堅持說不是自己吃掉的。
澳大利亞資深記者伊恩·萊斯利根據多年采訪和研究撰寫了一本名為《天生會說謊》的書。他在書中提出,人天生會說謊,孩子三歲時就學會說謊是聰明的表現;七歲時還說謊,說明他內心深感不安。每個人說謊的原因不同:為保護自己,為體諒他人,為擺脫困境等,原因很複雜。孩子說謊的緣由也很多,我們要仔細辨別,不能認為孩子說謊就是品質出了問題。
最常見的孩子說謊就是否認自己做錯了事。當孩子做錯了事時,為了使自己避免受罰,孩子就會用說謊來應付大人。例如,孩子失手打破了杯子,他會說謊說是小狗小貓打碎的。心理學研究表明,懂得否認,顯示了孩子的智力發育正常,已經開始了解因果關係了。
針對這樣的說謊,父母不要把它理解成是不誠實的。正確的做法是弱化孩子說謊的行為,耐心教育,因勢利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