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隻寫到麥青青們即將踏入大學的校門,但從後記中可以知道,作者後來一直在為實現自己的文學理想努力著。幾十年來,她筆耕不輟,就如作者後記裏寫的那樣,如同一棵小樹極力汲取雨露和陽光,已經枝葉繁茂,並陸陸續續結出果實,這使得同樣曾經有過宏圖大誌卻一事無成的人感到羞慚:他們常為自己不得誌而抱怨生不逢時,總因懷才不遇而一輩子鬱鬱寡歡,卻從未意識到自己的理想正是被自己的滿足於現狀,得過且過,安於享樂而湮沒的。
我們還知道,作者是幸福的,她不僅收獲了美滿的生活,還實現了自己平生最大的心願,收獲了成功的作品。
透過《高原小城》,你能看到麥子的笑容,看到小城的風景——那片風景很美。
2011年2月15日
詩與真
——讀長篇小說《高原小城》
·張宇翔·
小時候,特別喜歡看連環畫,有一本《我要讀書》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窮孩子高玉寶被先生特許免費去上學的頭天夜晚,媽媽倒了點兒平時舍不得吃的豆油點了個小油燈,給他補了鞋子褲子,還把一件破洞少些的青布衫改成學生服,沒有口袋的地方加上兩塊黑布。縫補到半夜,又翻出幾塊破布給玉寶做了個小書包。書裏還畫了玉寶喜得一夜睡不著覺,睡一會兒又起來,爬在窗戶破洞上看天。烏藍的天上隻有月光閃亮,玉寶恨天為什麼還不亮。他就這麼躺下,起來;躺下,折騰了半夜。這一連串動作性很強又飽含豐富情感的生活細節的描繪,將隱藏在孩子心裏最隱秘最可貴的東西——即使窮得沒有衣服穿,也吃不飽肚子,仍然做著美夢,渴望讀書成才的心理活動和母親對孩子最深沉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樣一個畫麵感極強的成功的細節,往往成為人物身上一塊最飽滿的血肉,也成為連綴一部結構複雜衝突激烈的長篇小說的關鍵,使讀者仿佛麵對著親人一樣,愛上這個藝術作品所描寫的“熟悉的陌生人”,去與他一道體驗所有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高原小城》敘述的故事發生在建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夕,這段歲月在我們的父輩和我們整整兩代人心裏,是一段永遠難忘的記憶:黨和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新生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連年的自然災害和持續不斷的政治運動造成的內憂外患,使廣大人民群眾的創業、工作、生活異常艱難。
這段相對完整而又起伏跌宕的曆史故事,作者是通過邊疆小城一群少年兒童天真無邪的觀察體驗,用一幅幅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麵來加以表現的。這樣的視角更有利於將人物故事表現得客觀真實,細膩生動而又極富詩意。這不僅與作者深刻的內心感受和對生活觀察的細致入微分不開,也表現出作者善於從人與自然中尋找最一致、最鮮明、足以顯出麵貌特征的東西,通過簡潔的語言,色彩明麗的情景描寫,將一個個富有生命力的人物有機地嵌入到一幅幅生活氣息濃鬱的畫麵中去。
這部小說最使我感動的,就是有著許多讓生活的溫馨與漣漪撲麵而來的,發生在夫妻、父母、同學或孩子們之間的生活細節。
小女孩麥青青因為和好友尤麗佳跳橡皮筋鬧了矛盾,從此成了難解難分的冤家,她們慪氣比賽吃辣椒麵又吃壞了肚子,連累了好朋友麗麗和柏林;李勝利、季東風、尤麗佳想得到麥子的蜜桃甘蔗使出各種雕蟲小技;貧困人家的孩子何小錢因為窮,冬天隻好穿著單衣涼鞋提著烘籠去上學,在同學老師中引發一連串令人啼笑皆非的衝突;運氣不好的麥青青一心想在校宣傳隊當主角,卻總被男女主角和身材高挑的同學擋在身後演小配角,然而她每次演出都是最忙的人,好不容易逃脫了刁小三的追蹤又要幫主角換服裝,還要接著上場跳“八角樓的燈光”……“從演出開始到結束,身上的汗水從來就沒幹過”,這個“無事忙”的小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是屬於那個時代的衝天幹勁和淳樸善良的優秀品質。
作者仿佛隻是三筆兩畫地信手勾勒,就把一群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少年兒童逼真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這需要具備藝術的眼光,需要深厚的功力與修養。
對於一個成熟的小說家來說,故事情節好比是一輛載運人物形象的車子,裏麵必須擠滿生動感人的形象與畫麵。《高原小城》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作者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一群出生在新中國的少年兒童。他們目睹了父輩為建設新國家所經曆的艱難與曲折,他們的童真與少年青春伴隨著一個基礎薄弱的新生國家的人民激昂的熱情與政治風雲的變幻,其出生和成長遭遇了各種困境與磨難。作品在廣闊的曆史背景下,把小說的主人公麥青青放在家庭、社會、同學之間等各種矛盾的衝突中進行塑造,真實再現了那個特殊年代裏,一個幼小心靈不該承受的巨大痛苦和生命掙紮,展現了像麥青青這樣一代人的心路曆程,這些故事也正因為在這樣一群眼睛透亮,胸懷革命理想的少年人的家庭和周圍小夥伴的身上發生,更顯出一種逼人的真實與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