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新階段中美兩國的走向(2)(1 / 2)

2012年春夏以來,東亞形勢因為幾個島嶼的主權爭議問題而鬧得沸沸揚揚,而且都與日本有關,也引起了事不關己的諸如歐美媒體的注意。西方有輿論分析到,在東亞表麵上幾個島嶼的爭奪,深層實際上是關於海洋通道、海洋資源和國家實力的博弈。看來的確是旁觀者清:海陸一體發展模式是大勢所趨。

從海洋意識的覺醒和發展沿革來看,日本是一個海島國家,卻長期擁有強烈的大陸情結,覬覦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而自美國艦隊在19世紀中期敲開日本大門後,日本的海洋意識也迅速提升。

中國與俄國都屬於傳統大陸國家。俄國在與西方其他列強競爭的過程中開始意識到海洋及發展海軍的重要性。連所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都是發自於當時隸屬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阿夫樂爾”號巡洋艦上的巨炮。

而清朝統治階層則長期像沙灘上的駝鳥一樣埋頭陸地,對海洋、海軍及海權這三大現代核心概念執迷不悟,連台灣那樣的大島都被當作“孤懸海外”的異類,小島小礁一類就不用提了,而且動輒就被當作對外戰敗後割地賠銀的候選。

晚清時代中國好不容易建立起北洋和南洋艦隊,卻隻知像沿岸防禦那樣使用海軍,而不是主動出擊去奪取區域製海權,最後隻能被動挨打,全軍覆滅。

朝鮮半島原來在政治和主權上附庸於中國,後來又被日本侵占殖民長達半個世紀,其現代主權和海權意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迅猛增長的。

於是在東亞與東北亞地區,日本對海洋利益的爭奪起步最早,也最為凶猛。但是,由於在“二戰”中戰敗,日本的海洋擴張進程大受挫折,至今也沒有恢複元氣。而俄羅斯在太平洋方向的海洋出擊則是後來居上,從中國手裏奪走了天然出海良港海參崴(現稱符拉迪沃斯托克),又從日本手中奪下北方四島(現稱南千島群島)。

可見海洋發展要求相當的外拓遠見和能力。我們不難注意到,在古代中國,雖然也發生過大規模外敵入侵,但中國一旦反攻回去,疆土也隨之擴展。但自近現代以來,中國不是忙於內戰就是製造內亂,麵對外敵侵犯無能為力,對海洋上的事情以被動反應為主,完全缺乏係統主動的海洋長期發展戰略。結果是領土和領海範圍遭蠶食擠壓,主權空間不斷萎縮,即使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戰勝國也於事無補。因此,中國現代文明的被動態勢仍然有待得到根本的扭轉。

全新的競爭中,時間會站在哪一邊

2012年2月,中國主流媒體及知識界對鄧小平1992年著名的“南巡”及其有關講話展開紀念,中央領導人同時赴廣東視察並發表了感言。“九二南巡”雖已經過去了20年,但其基本精神和路線仍在主導著今日中國的發展,其背景、宗旨以及結果三大方麵,尤其值得新一代領導層明鑒、反思,以至超越。

首先不能忘記鄧小平“九二南巡”是在什麼曆史背景下發生的:當時國內保守勢力對改革開放大舉反撲,一時間導致萬馬齊喑,發展受挫;國際上“柏林牆”倒塌,1991年蘇聯宣布正式解體,長達45年的“美蘇冷戰”結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通過第一次海灣戰爭大獲全勝而如日中天。中國發展走到了一個關鍵的岔路口,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關鍵時刻鄧小平敏銳而又果敢地抓住危機中的“機”,挺身而出,堅決地把中國的發展推向前進。

這其中的一個重大啟示為,世界上的事情(中國尤其如此)都是不發生危機就不足以引發變革。1978年,鄧小平和胡耀邦在中國的“十年浩劫”之後痛定思痛,領導國家民族毅然走上改革開放的陽關大道。在1992年鄧小平則進一步把改革開放推向深入。危機並不可怕,可怕的反倒是在危機麵前喪失遠見,躊躇不前,由此貽誤了危機中所蘊藏的寶貴發展轉機。

從其宗旨來看,“九二南巡”知難而進,打破了傳統體製壁壘和鐵飯碗,增加了民營經濟自主發展的活力,引入了現代市場和企業管理經營的新概念,為中國邁向市場經濟發展開啟了大門,為後來20年的高速崛起奠定了基礎。這清楚地展示出,每一次真正充滿進步意義的變革,必定是人的心靈、才智和權利不斷得到解放提升的過程,這是衡量辨別變革真偽及務實與否的一個重大標準。

當然,“九二南巡”具有遠瞻性,也並且突破了時代局限,但是不可能做到麵麵俱到,何況過去20年裏在既定框架內可用的資源和微調選擇可能都嚐試消耗得差不多了。如果意欲防患於未然,當代中國恐怕就必須更多地超越前20年,勇敢做出新的試驗與開拓。

關鍵在於付諸行動。麵對大海隻知空發一通感懷於事無補,麵對改革開放所麵臨的新問題一味躊躇不前等於貽誤戰機。鄧小平發自內心的囑托:膽子要放大一點,步子要邁得快一點,要敢於嚐試……今天依舊振聾發饋,催人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