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什麼是經絡(1 / 1)

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是一個“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時代,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諸子大名如雷貫耳,各個學派的代表作也就堂而皇之地冠上《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這些不費腦筋又響當當的名號,可惜當時的醫學界卻沒有一位被尊稱為“某子”的人氣領頭羊,大家辛辛苦苦合力寫了一本醫書,卻不知道該叫什麼名字才夠響亮,想來想去,終於想到一個比諸子更牛的人物——黃帝!《論語》不是記錄孔子和弟子的問答嗎,那麼這本書就假托黃帝所作,記錄他和臣子關於醫學的問答!於是《黃帝內經》就這麼華麗地誕生了。

雖然打著黃帝的招牌,似乎有些虛張聲勢,但是這並不妨礙《黃帝內經》被曆代醫家視作至上的經典,成為從古至今中醫學的“立醫之本”。畢竟這是當時最頂尖的醫學家們寫出來的一部巨著。這部巨著率先係統性地介紹了“經絡”的概念。所謂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身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又發現這些大幹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便稱這些分枝為絡脈,經脈和絡脈構成了人體氣血津液運行的通道。人體所有的髒腑、器官、孔竅、皮毛、筋肉、骨骼等組織,都是依靠經絡的溝通和聯結而成為統一的整體。

經絡隻是一些虛擬的路線,並不像血管那樣有實體管道。古代的醫學家們是如何憑借肉眼觀察到這些路線的呢?據說有極少數的人生病時,身體會出現紅色發燙的線條,按摩這些線條就可以手到病除。醫生們把這些紅色線條描下來,經過不斷的總結歸納和補充,終於慢慢形成了一張完整的人體經絡圖。可見中醫的傳統經絡理論的確是在數千年的實踐中逐漸完備和細致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