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出膛的弩炮”(1 / 3)

與悠遊自在的希特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政府。現在,這個小小的島國已經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對於普通英國民眾來說,1940年的夏天,是讓所有人都刻骨銘心的季節。在整個炎熱的夏季,戰爭的陰影一直籠罩在人們心頭,籠罩在這個近1000年未遭入侵的古老帝國。

每隔幾天,丘吉爾便會發表一大堆熱情洋溢的演講。這個島國的士氣,似乎全靠丘吉爾一張利嘴才能苦苦支撐。也許,這位首相的內心,比任何人都更加悲慟。但是,作為一名政治家,這種悲慟隻能壓抑在心底。在公眾場合,他不斷宣揚這是“大英帝國最好的時刻,這個民族從未像今天這樣團結一致”。

唉,偉大且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國。

如今,在英國東部海岸線上,每天都能看見英國士兵在海濱花園裏挖溝掘壕、在碼頭上站崗放哨。離海岸稍遠一些的內陸地帶,大小城鎮的婦女們都被臨時動員起來,緊張地挖掘著所謂的“阻遏線”和反坦克壕。而男人們,則開始在城郊和市區主要街道,修建防禦工事,構建鐵絲網。市民們接受政府發放的武器彈藥,在倫敦廣場和屋頂平台,民眾們開始進行軍事訓練。就連旅館侍者也加入了救護隊,開電梯的服務生一下班便跑去挖戰壕……

現在,英國民眾最擔心的,就是德軍閃電般的登陸戰。麵對希特勒頻頻伸過來的橄欖枝,他們則認為這是一種迷惑手段。因為,丘吉爾政府聲嘶力竭地宣揚說:“德軍的登陸行動已經迫在眉睫。”如今,哪怕是一艘德國艦艇向英吉利海峽的調動,都會讓丘吉爾膽戰心驚。用他自己的話說:“入侵的軍隊隻要有15萬精兵,就能使我們生靈塗炭,十室九空。”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英國陸軍早就在敦刻爾克丟光了他們所有的重型裝備。若不是美國援助,他們連10個步兵師都武裝不起來。海防彈藥之匱乏,幾乎到了難以忍受的地步。譬如,丘吉爾在巡視海岸線的時候,就碰上了一位旅長的詰難。

當時,那位旅長向前來視察的丘吉爾抗議說,他們的旅守衛著3公裏長的海峽,卻隻有3門反坦克炮,每門僅有6發炮彈……

這位旅長懇求丘吉爾:“可否讓士兵們試射一發,以資練習。因為誰也沒使用過這種大炮,能不能正常發射還是個很大的問題咧。”

丘吉爾是怎樣回答的呢?他冷冰冰地回敬道:“不行,我供不起演習的炮彈。”

為了彌補武器的不足,英國戰時內閣也曾采取了緊急措施。他們組建了一支號稱擁有150萬人的“國民自衛隊”。人數上看起來似乎是挺拉風,不過,這些自衛隊大部分連武器都沒有,使用的是耙子和高爾夫球杆,有些槍支還是110年前,鴉片戰爭時期的老古董,敢情丘吉爾還指望這支軍隊去抵抗德國人的入侵?!在南部沿海地區,民眾還奉命摘下了街道上所有的路牌。因為根據傳言,這樣做可以讓入侵者迷路……

無論如何,丘吉爾政府已經嚴陣以待了。他們把一切可以抗擊登陸的條件都算了進去——大到一個師的調動,小到一挺機槍的使用價值。什麼細枝末節都分配得井井有條,一絲不苟。

不過,丘吉爾還有一件放心不下的事情,特別是在德國登陸行動越發臨近之際,他就越感到不安與恐懼。正如丘吉爾自己所說的那樣:“這是一個令人憎惡的決定,在我一生參與的決定中,隻有這個決定最違背人性,最使人感到痛苦——‘弩炮’作戰計劃。”

丘吉爾:“達爾朗,你千萬別讓德國人拿到法國的艦隊啊。”

達爾朗:“絕不會那樣做,那是違背我們海軍的傳統和榮譽的。”

此言終成讖語,德國人確實沒能拿到法國的艦隊——1940年7月1日,丘吉爾的弩炮出膛,在夜幕的掩護之下,一支龐大的英國艦隊悄悄駛離港口,朝著地中海西端的奧蘭港疾駛而去。在那裏,停泊著法國最為強大的主力艦隊。

而這支英國艦隊的任務,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奪取法國艦隊,解除他們的武裝,奪為己用。如若法國海軍拒不遵命的話,就隻能訴諸武力,將其徹底毀滅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