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一些晦澀難懂的諸如批判理性主義、解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等後現代哲學,在不同程度地衝擊教育學:科學知識依靠人的批判理性而發展,主體成為學術的基本方法。其所具有的教學創新功能似乎是:消解客觀知識霸權,信奉批判、反思與體驗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大有人人都是科學家的極端主體意識;創新、自覺、體驗、實踐與生活等教育話語一時間膾炙人口。與此同時,大學教學要教給學生什麼?學校與教師是否要走向消亡?……人們真是如入雲霧,視聽模糊。《導學與導研並重——大學教學改革新視野》可謂在後現代與現代之間,抓住了平衡的著力點,緊緊扣住“導學與導研相結合”這個主題,圍繞教師行為“導”與學生行為“學、研”的矛盾悉心探索,總算讓人在緊張中有一種鬆弛。

本書明確了著力於“導”的大學教學思想:注重教學中的指導或引導,進而使教學成為引領學生致力於學習方式改善的實踐;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或從事基本的研究活動;培育學生“做學問”或“搞研究”的學術意識,彰顯大學教學在知識的生產或創新上的特性與功能;引導學生探尋獲取直接知識的基本路徑,形成學習與研究的思維方法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上述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以“研習、探索”為特征的大學教學基本模式,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得的知識真正具有未來的意義,進而從根本上落實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為每個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畢生發展打好基礎,培育起能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堅實而豐厚的生長點”。

本書反思了影響“導”的大學教學現實:以往的大學教學注重既成知識的占有與傳承,忽視知識生產與創新的意義和功能;強調科學、理性的方法範式,知識之外的情感意義多被忽視或遺忘;過度推崇教學的客觀知識意義,而忽視教學中背景與經驗體驗,缺少對新知識的創生或建構的關懷。在大多數高校教學思想與教學實踐中,重視學生的“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的培養者極少,人們對現成知識的關心遠遠超過對教學實踐問題的考察,迷失於知識的“無涯學海”,忽略了教學生活中學生應有的“做學問”或“搞研究”的角色意識和新知識的發現者、探索者和生產者意識;在探索大學教學改革時,人們往往將知識視為大學教學的全部意義,以至於大學教學窄化為唯一的“知識”取向。

本書提出了建構“導”的大學教學策略:“導學與導研相結合的大學教學”究竟有怎樣的意涵,如何在大學教學過程中把科學研究引入教學過程,改變傳統大學教學的“知識中心”偏向,關注並強調教學與研究並重,維護“學習”與“研究”的應有平衡,彰顯大學的研究高深學問和科學探究的特質和功能,使教學成為做學問或搞研究的學者生活,培養學生應有的學術意識或學術修養,培養學生理性反思與批判的自覺等等,作者都一一作了翔實的解釋。大學教學過程要養成學生的學者意識、研究者意識,使學生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本書有較為清楚的論述:尊重學習主體的發展權利,培養學生自願參與直至終生求學的願意與能力;揭示了“導學與導研”並重的教學目標、評價原則,為大學教學改革及其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深切地關注了大學教學在實現知識的生產與創新上的意義與價值。

本書是劉春花同誌主持的課題立項成果的概括與總結,思路與視角新穎,富於啟發意義。她以一名高校教學第一線普通教師的身份,解讀和體悟“大學的知識應用或傳遞與知識生產或創新的作用與功能”,致力於實現大學教學的實踐改善。其理論價值在於,揭示了大學教學“導學與導研”的基本內涵;其實踐價值在於,為全麵提高大學教學質量及實現培養學術新人的目標提供了參考。當然,作為一種研究或嚐試,著者對問題的研究還不能說已經完全成熟,有些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的思考與探索,還需要學界同仁的支持與關注。從此意義上,我認為,這也是本書可資一閱的重要理由。

唐鬆林於嶽麓山

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