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主辦主管的《環球時報》,創辦之初隻是一張4開8版、發行量僅兩萬份的周報,曆經17年櫛風沐雨的洗禮,猶如安徒生童話中的醜小鴨變成白天鵝那樣,現今已是4開16至24版、發行量突破二百萬份,品牌價值達到41億元人民幣。以“反映中國民意,發出中國民聲”為己任的《環球時報》,還鍥而不舍地提升自身的國際傳播能力,“環球網”和該報英文版的問世,更吸引眾多國外讀者饒有興味地看中國、看世界、看中國與世界,被譽為“中國第一份國際新聞日報”。這就是中國傳媒界關注並熱議的“環球時報現象”。本書作者對這一現象情有獨鍾,經過長期跟蹤觀察,采訪數十位相關人士,掌握了豐富、翔實的第一手材料。在王武錄老師等的指導下,作者運用多學科理論作為支撐,終將《環球時報》的成功秘笈,客觀準確地展現在讀者麵前,這便是書名《大報智慧——〈環球時報〉研究》所鮮明標示的:用智慧辦報。
作者揭示,《環球時報》團隊的智慧,首先表現在精準確定該報定位和報道視角。《環球時報》是黨中央機關報的子報之一,與報係眾多子報一樣,無疑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引導。在這個共同遵循的大前提下,關鍵在於找準自己特色鮮明的定位和個性化的報道視角。麵對國人在改革開放發展大潮中渴望開闊視野、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環境因素,依托《人民日報》豐富的辦報經驗和人才資源,“環球人”辦報伊始就確立主打國際新聞報道這一獨特定位。在堅忍而用心的探索過程中,他們又深化並貫徹如下共識:國際新聞報道必須確立中國自己的報道視角,既要體現報道者對新聞事實的認識,又要體現媒體自身的價值觀和承擔的社會責任。“以中國人的視角看世界,以外國人的視角看中國,以國際眼光看中國與世界”,當屬源於實踐的深刻見地和精辟概括。
作者揭示,《環球時報》團隊的智慧,還表現在十分明晰並執著堅守該報的報道視野和獨樹一幟的報道風格。報道視野是影響報道效果的本質因素,報道內容則是報道視野的具體化、形象化。從作者調研獲得的大量數據看,備受讀者關注的國際時政新聞始終占該報整個版麵的半數以上,記錄中國經濟快速穩健發展以及全球對中國經濟關注的經濟報道節節上升,介紹國外社會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掃描國際軍情的報道廣受好評,“異國風情”、“時尚生活”、“娛樂與體育”、“漫畫與文摘”等版麵爭芳鬥豔。凸顯國際新聞報道特色的《環球時報》,奉獻給國內外受眾一個信息集聚、多元多樣、處於深刻變革中的真實世界。而在報道風格上,該報緊盯新聞、搶發新聞,追求獨家報道,強調言論以“意見”取勝,講求旗幟鮮明、草根表述的標題“一瞥藝術”,以及整體風格統一與多樣化形態的版麵語言等,都極具抓人眼球的風采與魅力。
作者還揭示,《環球時報》團隊的智慧,在發行、廣告、經營方麵也有可圈可點的出色表現。發行隊伍的精心運作,“給報紙插上翅膀”,覆蓋全國,走向世界。廣告隊伍傾心“做有品質的廣告”,廣告占版嚴格控製在25%以下,始終保持清新、高雅、大氣的廣告形象。市場營銷隊伍致力打造綜合市場營銷平台,正向現代化、集約化報業集團的經營模式挺進。正如有的專家所言,《環球時報》“既自覺地承擔社會責任和政治責任,同時也有能力取得十分良好的商業效果。研究這樣的案例非常有價值。”
本書作者正是抓住《環球時報》這樣一個典型案例,進行了富有成果的深入、係統梳理。本書的付梓問世,不僅填補了對我國專門從事國際新聞報紙研究的空白,而且充實和豐富了新聞理論,為新聞實踐提供了頗有啟示的指導依據。其學術價值和開拓性,是顯而易見的。同時,對於在改革創新中揚帆奮進的中國傳媒業,如何實現正確輿論引導與可讀性的統一、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也提供了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樣板。
當然,作者在探究“環球時報現象”上,尚有密切關注、繼續精進的空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謹以屈原的名句相贈。
2010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