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季節年複一年,周而複始地更替變化,這已成了一個規律。正是因為有了這個規律,萬物才得以春生、夏長、秋收和冬藏。正如《內經》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為得道。”人的性生活,作為一種生命活動,一種自然界中的現象,當然不能例外。那麼究竟如何根據季節的變化,對性生活進行不同調節呢?(1)春為四季之首,萬物複蘇,氣象更新,充滿蓬勃生機。在這種“天地俱生,萬物以榮”的季節裏,人的思想意識及身體活動應順其自然的變化,身心保持勢展暢達的狀態。此時性生活較冬季應有所增加,至少不能對其加以過分的製約。適度增加性生活有助於機體各組織器官的新陳代謝,有利身體健康。(2)夏日來臨,花木繁茂,生息旺盛,陽氣浮長。此時人的心情愉快,性的欲望也相對增強,性生活應隨其意願,使體內的陽氣不受任何阻礙地向外宣通發泄,順於自然。(3)金秋蕭殺,草木凋落,四處寒蟬,人們也應該神寧誌,克製欲望,減少性生活,使體內的陽氣不再過多地向外發泄,以貯藏精氣,為抵禦冬季的嚴寒準備條件。(4)嚴冬降臨,冰封雪飄,陽氣潛藏,萬物潛匿。這種季節應節製性生活。如果恣情縱欲,勢必導致體內的精氣過多地外泄,機體抗病能力低下,容易引發各種疾病,而且會失去明春的良好開端。如《內經》所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包涵了嚴冬節製房事的道理。從這個意義上說,冬季性生活的調諧,是四季調諧的關鍵,切不要等閑視之。在這裏順便提一下,在養生、季節和性生活三者之間的關係中,如果某個季節性調節失當,不僅有損於該季節相應的髒器——春應肝,夏應心,秋應肺,冬應腎;而且還會牽連其他髒器,並且給下一個季節的機體健康帶來各種不利的影響。這一點,每一個欲求養生之道的人,尤當知曉。
夫妻必看秋季性愛養生法
兩性專家指出,秋天的養生要領是“使誌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夫妻生活也應遵守這一原則,還要防止一些兩性疾病發生。
秋季對女性來說,會出現性欲減退的現象,常常表現在性交時出現陰道幹燥的現象,這是秋季燥氣當令所致。因為燥氣幹澀易於傷津,故有“燥勝則幹”之說。
秋令之際,陰道幹澀不僅影響行房的情緒和歡悅,還可帶來陰莖與陰道摩擦的疼痛和損傷。為能預防發生陰道幹澀所造成性交中不愉快之情,在秋季行房前可適當延長性前嬉的時間,以充分調動激發女性的性欲,也可使用一些潤滑劑。
在這時女子不可因此而情欲消沉,否則會更進一步抑製陰道分泌腺的分泌,造成惡性循環,使歡愉的房事不歡而散。
秋天性生活應該收斂一些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秋天的攝生要領是“使誌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對房事的調攝也應遵守這一原則。
所謂“使誌安寧”、“收斂神氣”和“無外其誌”,其總的原則是要休心養性,思緒寧靜,不讓意誌外馳,以適應秋季寒涼肅殺的氣候。對房事而言,具體的養生方法就是性欲的興奮衝動不能像春天生發之性的衝動,也不能像夏天陽亢之性的興奮,而是要有所收斂,房事應有所減少。一般來說,人們的陽氣不足,可以借助春天生發之性、夏天陽熱之氣以溫養生發陽氣,而陰精不足的人,則可借助秋冬收藏之性以涵養陰精,故保精的觀念雖強調是冬季攝生之要領,實則秋天就已開始起步。
總之,秋燥當令,房事性交應有所收斂,以養神氣,對陽事漸衰、陰道幹澀等對房事不利的因素應有正確的認識,並采取相應的措施,不要自尋煩惱,而要處之泰然。
秋燥津液易傷,引起咽、鼻、唇幹燥及幹咳、聲嘶、皮膚幹裂、大便燥結等燥症。因此,秋季的飲食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藥、秋梨、藕、鴨肉、柿子、芝麻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除以酸、潤為主外,還須注意,夏季過後,暑氣消退,人們食欲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品種豐盛,此時不宜過多進補,以免“飲食自信,腸胃及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