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任江南製造局總辦(2 / 3)

曾國藩推薦丁日昌主持江南製造局事務。曾國藩看中丁日昌是因為丁“以絕異之才,負救時之誌,生長之鄉,服官之地,皆在海疆。其於外洋地形國勢久已熟習見聞”。在給丁日昌信中,曾說:“機局事緒繁多,宜得一人主政,曾與李相(李鴻章)商及。頃接來函,已擬推閣下就近主持,請勿過事推讓。”在信中,他又向丁推薦陳蘭彬,說:“荔秋膽識俱優,意量尤為深遠,久擬屈以外秩,惟聞其宦情素淡,所誌似不在此,將來必思得一當以位置之。”《曾國藩全集》書信(十),第7202頁。

江南製造局管理人員有督辦、總辦、提調、委員、司事等。陳蘭彬於同治九年(1870)至同治十年(1871)任江南製造局總辦。同治九年(1870),江蘇巡撫丁日昌任督辦,丁日昌愛才是出名的,加上曾國藩的推薦,陳蘭彬以刑部主事身份任該局總辦。1871年該局的督辦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南洋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陳蘭彬以候補京堂身份當總辦。魏允恭編:《江南製造局記》,第814頁。

雖然陳蘭彬自謙“機器非蘭彬所習知”,屬於初習洋務之人。但是,史料告訴我們,陳蘭彬是識大體,顧大局,視野寬闊,懂得從世界大局、中國大局的視野去處理具體的洋務實事。他時刻關注列強對中國的野心,也注意中西的差距,中國應該如何學習西方所長以補救中國之不足,中國又應如何發揮自己所長,立足於自強,禦敵於外等等。他給友人的信中經常談及列強對外擴張和對中國的野心。他指出,俄國“橫亙六七萬裏”,英國“辟地遍四海”,普魯士“崛興西陲,皆有雄視八荒之誌”,法國雖然在普法戰爭中失敗,但“意氣仍傲睨不群”,日本“方追逐其間”,美國“與高麗又見仗”。至於“我之屬國”,如緬甸、暹羅、安南,“悉有西人占居地方,多者近千裏,少者百數十裏。英人仍刻刻圖謀,……每念及此,耿耿杞憂,曷其有極”。《陳荔秋來函》,《晚清洋務運動事類彙鈔》上冊,第62-63頁。

中西差距之大也令陳蘭彬深感中國必須加快辦洋務的步伐。他認為中西差距在於,其一,中國大計“在兵與農”,西人大計“在兵與商”,西人不僅船堅炮利,而且“網利無遺”。其二,中國“煤鐵等礦雖多,而開辦即虞掣肘,久辦必成漏卮”,而西方“上下同心,群講究軍國重務”。其三,中國社會風氣“習虛意虛文,第以名利羈縻,絕少忠誠孚結”,而西人講究的是“務真實”。在這樣的對比下,陳蘭彬覺得中國必須花大力氣,“非有大力者轉移風氣,除冗濫而務真實,與彼人度長絜短,勝而複發,將何以善其後乎?”中國必須經過長期的努力,做到“彼中之事,我無不知”,“彼中之技,我無不能”。《陳荔秋來函》,《晚清洋務運動事類彙鈔》上冊,第62頁。這樣的分析,說明陳蘭彬非常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目的所在。

陳蘭彬被派往上海任上海機器局總辦,開始籌劃局內各種事務,並經常向曾國藩彙報局務的進展。朋友李興銳在日記中也記載了陳蘭彬在上海機器製造局的情形。同治十年三月十一日(1871年4月30日),李興銳到上海時,陳蘭彬專程從機器製造局趕來迎接。李在上海期間,陳蘭彬帶領他參觀製造局,他的日記記載:“複乘小舟訪荔秋、竹儒於機器局,暢談半天。略觀局中製造,及訪廣方言館徐君。電線、小機器,皆異物也。”《李興銳日記》,第70頁。“赴機器局,荔秋引與遍觀機器。”《李興銳日記》,第71頁。“坐鐵皮火輪舢板至機器局,與竹儒、荔秋、玉生及卸任台灣道黎召民(兆棠)暢談。” 《李興銳日記》,第79頁。

同治十年三月初一(1871年4月20日)曾國藩在給陳蘭彬的信,函商滬局續釘輪船、改造天平舊存器具、設廠煉鐵、設局製辦火藥等事。《曾國藩全集》書信(十),第7360-7363頁。

在製造輪船問題上,陳建議:“一仿外洋兵船之式,並造鐵殼舢板以為鐵殼大船先導,繼造鐵甲兵船,一二年後遂可就緒。”曾國藩肯定鐵甲船的優點,因為船上安設靈活炮台二座,座各二門,這樣“敵炮不能傷我,我炮可以擊敵,誠屬防守利器”。但曾國藩擔心此類船“體質笨重,不利行駛”,所以他認為:“姑試為之。如尚易於運棹,即可仿照續造。倘多不便,再議酌更。”後來,曾國藩又致信陳,指出滬局擬俟鐵殼舢板竣工即試造鐵殼大船及鐵甲兵船。 《曾國藩全集》書信(十),第7361、7420頁。

在改造天平舊存器具問題上,曾國藩認為舊的製造水雷方法,“法殊拙滯”。“近日夷人水雷去葫蘆等件,改用電線點放,較為靈捷。”可以仿效。

製造各種兵器、船隻必須大量的鐵為原料,那麼,如何解決設廠煉鐵問題?在哪裏設廠?曾國藩在給陳蘭彬的信中提出,大件熟鐵采用外國,這不是長久之計,在上海設廠煉鐵也不適宜,“似宜在產鐵之境另選僻靜之地”。在何處設廠?曾國藩說:“聞湖南、江西、廣東皆產佳鐵,或在江西鄱湖、星子、都昌等處,或在湖北上遊、嘉魚、沔陽等處,或在廣東惠、潮等處開設鐵廠”,原則是“須山鐵易於運廠,出廠易於登舟,又須易於取煤之處,乃為妥善”。曾氏建議在局內選擇適合的人進行實地考察再作決定。至於設局製辦火藥一事,製造局已在龍華江堪得一所,距製造局不過十裏。曾國藩非常關注煉造洋炮的技術改進。他給陳蘭彬信中指出,造洋炮,治高克法即用汽錘在爐內沾錘,比之諸法尤速,但不盡善;局內製熟鐵炮,期“精利堅潔”,不要“強求新法”;造槍,“擬改後開門易於入藥,更為敏捷”。《曾國藩全集》書信(十),第7361-73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