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國的幕府製度中,曾國藩幕府以其人員眾多、發展鼎盛、影響深遠而著稱。學者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曾國藩幕府不僅在近代中國是空前的,而且在整個中國曆史上也是罕見的”。成曉軍:《曾國藩的幕僚們》,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前言”。容閎在他的自傳中曾談及曾氏及其幕府的盛況。他說:“曾國藩是中國曆史上極著名的人物,被公認為當時知識淵博的學者。”同治二年(1863),容閎在曾國藩幕府停留兩個星期,目睹曾國藩和他的幕僚們的情況,他寫道:“當時在營中居住的官員最少有二百人,這些來自各地的人都是為了各種目的和原因聚集於此的。除了幕僚(不少於一百人)而外,還有候補官員、學者、法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機械師等等;總之,中國一切出類拔萃和著名人物, 都被他那具有磁石般吸引力的品德和聲譽,吸引到他那裏。他對於有學識和有天才的人,一向極為欽佩,樂於和他們交往。”容閎:《我在美國和在中國生活的追憶》,第80、83頁。曾國藩幕府的幕僚不僅在幕府裏發揮了重要作用,離開幕府後,也能獨當一麵,活躍在晚清社會各個部門,成為清末政局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曾國藩幕府開自1853年,在曆史上存在了近二十年,隨著曾國藩的去世,他的幕府也就不複存在了。自稱為曾國藩的“門下晚學生”的薛福成在其《敘曾文正公幕府賓僚》一文中介紹曾國藩幕府及幕僚。在曾國藩“督師開府”的二十年中,對社會上的各種文武幹才,“致力延攬,廣包兼容”,力求發揮各人的才智,使曾國藩幕府成為“眾流之彙”和“播種之區”。薛福成:《庸庵文編》,清光緒刻庸庵全集本,上海圖書館藏,第85-87頁。在薛福成的筆下,陳蘭彬也是曾國藩幕府裏“雄略”之才,曾氏對他“驟致大用,或甫入旋出散之四方”。薛福成這樣介紹陳氏:“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吳川陳蘭彬,荔秋。”薛福成:《庸庵文編》,第85頁。
陳蘭彬成為曾國藩幕府的一員,是通過曾國藩的朋友推薦的。陳蘭彬是在翰林院編修許振禕許振禕,字仙屏,江西奉新人,同治進士。早年入曾國藩幕,曾充國史館編修、纂修、河南按察使、江寧布政使、廣東巡撫等職。的推薦下加入曾國藩幕府。曾國藩在同治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869年2月8日)的日記中記載:“陳蘭彬,荔秋,刑部,廣東,癸醜庶吉士,仙屏說。”曾國藩:《曾國藩日記》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2頁。在同治八年二月十八日(1869年3月30日)的日記更直接談及陳蘭彬來直隸總督府報到的情形,日記寫道:“中飯後,幕府陳荔秋比部蘭彬自京來,癸醜庶常,許仙屏所薦也,與之一談。”《曾國藩日記》下,第2139頁。接下來幾天的日記都談及與陳蘭彬接觸。二月十九日(3月31日)記:“至幕府與陳荔秋等久談。”二月二十日(4月1日)記:“將陳荔秋所送之陳蘭甫澧著聲律通考一種,漢書地理誌水道圖說一種,略一翻閱,服其精博。”曾國藩:《求闕齋日記類鈔》,清光緒二年(1876)傅忠書局刻本,第47頁。二月二十二日(4月3日),“申初至陳荔秋處一談”。《曾國藩日記》下,第2141頁。三月初一日(4月12日),“至幕府陳荔秋等久談”。《曾國藩日記》下,第2144頁。日記中記載曾國藩與陳蘭彬的頻繁接觸,說明曾國藩對陳蘭彬的欣賞和信任。
同治七年七月二十七日(1868年9月13日),曾國藩接到上諭,由兩江總督調任為直隸總督。直隸地處畿輔,故清政府對直隸總督的人選甚為看重,其地位僅次於兩江總督。同治八年一月二十日(1869年3月2日)曾氏出都離開京城,二十一日(3日)巡視永定河堤工,二十七日(9日)行抵保定府。二月初二日(3月14日)接受直隸總督關防長蘆鹽政印信,初八日(20日)發出到任接印日期一折。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譜》,清光緒二年(1876)傅忠書局刻本,第178頁。此後,曾國藩開始了直隸總督任內。直至同治九年(1870)八月,清政府調曾國藩補兩江總督以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同治九年十月(1870年10月)離直隸總督任。在任期間約一年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