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曾國藩兄弟的兒女親家(9)(2 / 3)

就在湘軍合圍太平天國首都天京的重要時刻,李續宜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於是數次上奏朝廷,不能應命全力督辦安徽軍務,堅決要求回籍治喪守製,推薦唐訓方為接任人選,“三疏陳謝,舉唐訓方自代,允假百日”。1863年9月,李續宜回到湘鄉老家處理母親喪事。因他從軍十餘載,積勞成疾,咯血之症時好時壞,回籍後可能因母喪悲傷過度,咯血症加劇。盡管清政府下達諭旨促其奪情速赴安徽前線,但他終因病入膏肓,醫治無效,於是年11月去世。李續宜病逝後,清政府照總督例給予優恤。

曾國藩對此感到悲傷不已。正當合圍金陵的重要時刻,失去李續宜這樣一位能夠獨當一麵的大將,不僅是湘軍的一大損失,也使他失去了一個好幫手。聯想起李續賓、李續宜兄弟自從入了湘軍以後出生入死立下顯赫戰功,一個戰死疆場,一個積勞成疾終以英年早逝,不禁對李氏兄弟敬佩有加,於是先後為李續宜、李續賓兄弟分別撰寫神道碑銘以示追念而慰忠魂。在碑銘中,曾國藩對李氏兄弟生平行誼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評價:李續賓和李續宜兄弟“皆負重名,淡於榮利”。這是兄弟倆的共同點。在這個基礎上,他們又各自具有其特點:“忠武好蓋覆人過,公則嫉惡稍嚴;忠武戰必身先,驍果縝密,公則規畫大計,而不甚校一戰之利。至其臨陣,百審一發,發無不捷,成功一也。”這就是說,李續賓喜好寬容他人的過錯,李續宜則對人要求過於嚴格;李續賓每次上戰場一定是身先士卒,勇敢果斷又不失謹慎機智,李續宜則擅於籌荷葉紀事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245頁。

謀戰守方略,不計較一時之得失。臨陣前胸有成竹,一旦開戰很少失誤,幾乎是每戰必勝,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所在。

也許是因李續宜、李續賓兄弟與曾國藩、曾國華兄弟關係異常密切的緣故,同時戰死於安徽三河鎮的李續賓與曾國華在後來成為了兒女親家。而湘軍統帥曾國藩的後裔中,重孫女曾寶荀成為了李續宜的玄孫李進崧的妻子;重孫曾昭權則成為了李續宜重孫女李懿康的丈夫。

李進崧畢業於清華大學,曾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他與黨組織失去了聯係,但一直暗地裏為黨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擔任過湖南省糧食局、湖南省財政廳科長,以及湖南省輕工專科學校副校長和湖南省政協委員等職。妻子曾寶荀是曾紀鴻的第四子曾廣銓的女兒,與著名教育家曾約農是同父異母兄妹。她早年就讀於滬江大學,新中國成立初期曾任長沙藝芳小學校長,此後相繼擔任過長沙古道巷小學校長、茅亭子小學校長和長沙市第十六中學教師等職。因患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到五十歲便坐上了輪椅。但她身殘誌不殘,始終對生活充滿樂觀情緒,利用英語基礎好的自身條件為社會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