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鎮喬家(1 / 2)

第一章古鎮喬家

作為80後的我們一這代人,從小到大多多少少都聽家裏的老一輩講過一些稀奇古怪的事兒,我也不例外。記得在我小時候,最大的消遣就是在茶餘飯後,聚集在村裏的老人身邊,聽他們講述各種各樣駭人聽聞的恐怖故事。

其中有他們自己在四五十年代,親身經曆過的靈異事件,也有這座小鎮人人皆知的,獨特風俗與禁忌,還有曆年發生過的許多無法用科學解釋的蹊蹺死亡案件,她們總會在陰雨天,用蒼老的嗓音,低沉的聲調告誡我們,哪些地方是禁忌之地,萬萬不可去,否則輕的厄運纏身,嚴重的喪命消魂。

小孩子們對此也總是又愛又怕,往往一個炸雷下來,屋裏便是哭聲一片,但是到了下一個陰雨天,那年老婆婆的身邊依然圍繞著一圈圈的小人兒,睜著驚恐而又期盼的大眼睛看著她!

幾百年來這些詭異故事口口相傳,為大別山深處的孤僻古鎮蒙上了一層層神秘的麵紗!

而我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崇山峻嶺的小山鎮之中,直到十六歲離開那裏舉家搬遷,去了外地。如果不是一次偶然回鄉事件,我不會相信那些從小被嚇得瑟瑟發抖的恐怖事件,會是在現實生活中真實的發生在我身上。縱使此事已經過去了好幾年,每當回想起我屢次的死裏逃生,仍然心生寒冷,手腳冰涼,即便是在這樣炎熱的夏天。

滕家堡,位於大別山腳下,被包圍在群山峻嶺之中,地址位於鄂皖交界處,甚是隱秘。在過去,這裏曾屬於三不管地帶,改革開放後歸屬於湖北省。

滕家堡在鎮誌上被記載建立於明朝嘉靖年,原本是一處秘密屯兵處,後來由於那些士兵鎮守的久了,就陸續將自己的家眷搬遷到深山之中,逐年發展形成的一個兵家大院。以前它的名字叫屯兵堡,後來大概是人們嫌棄這個名字血殺之氣太重,才改名滕家堡。

它是由一條大河從深山處流出形成的一個市集,記得上初中那會兒,我們曾經沿著這條大河去尋找過它的源頭,因為大人們都說這河出自天堂湖,但是我們尋找到天堂湖之後,發現那湖隻不過也是大河的一個蓄水中流罷了。我們沿河而上,追尋著大河的腳步直到最後迷失在深山老林之中,卻是依舊不見那河水有源頭的跡象。

我們在森林中被困了三天,後來放火燒林才被大人們帶回了家,自此之後,天堂湖往上的大河流出處被政府設為了禁地。

在別的古鎮通常有河的地方都會兩岸夾住,照相輝映,而在滕家堡卻是奇特的,河右邊住活人,而河的左邊正中間地帶住著數不清的先人墳墓。在過去整個河岸對麵是一座整齊的山體,鬱鬱蔥蔥的山林之中都是一排排的青石墳黑墓碑。

每逢清明,正月十五那河對麵就漫山的紅燭,黃紙,貢品和彩花,在綠樹林蔭的掩映下像是新年一樣的喜慶與美麗。偶有外來人經過,都以為那是這個鎮上的旅遊景點。

它曾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龍纏腰。而現在,為了打造旅遊景區,那麵山已經被推平了,名字也改了了,叫西河水岸。而那些骨骸就被政府請人全部以疊羅漢的方式安葬到了指定的葬地,一夕之間,這些死去的先祖們生活了幾百年的地方就那麼被活人生生的占了去,小鎮很長一段時間都日夜不寧,狗吠主人,老鼠攆貓,夜幕雞鳴之事頻頻發生。不過這些小打小鬧對於生活在小鎮上的人來說早就見怪不怪了。

這條河曾有有兩座橋,自下而上,位於河下的是二橋,上麵的是一橋。不過現在為了聯通大別山深山的新景區已經建了四五座橋了。但是在原住民的心中好像一直都隻有那兩座橋,其它的不過是擺設,因為那些都是外人用的。

在河下的第二座橋頭,右邊是過去是車站,車站後麵的山頂上屹立著一座烈士塔。這座烈士塔日夜俯瞰著整個滕家堡已經有七十多年了吧!每一個外地人到此都很好奇,“為什麼你們鎮上要把烈士塔建得那麼高尼?不害怕嗎?”對啊,烈士塔畢竟是紀念死人的,卻成了全鎮的最高點,像守護神一樣,如果問害怕嗎?肯定不怕,因為我們都是它看著長大的。

而與車站隔河相對的是這個鎮上唯一的一個工廠,磚廠,就在第一座橋頭的左邊。也不知道這磚廠是不是因為正處在烈士塔的直下方,還是與墳山平行,一直都離奇不斷,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死亡事件,而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的隔幾年就有一起,原本它與河對麵的先人葬地龍纏腰毗鄰,而現在隻留自己形單影隻的矗立在那裏,孤單而又陰冷。

在第二座橋與第一座橋之間的河右邊,從老車站向上形成了熱鬧的集市,其中包含小學,小橋菜市場,老街,百貨服飾超市,醫院,超市,電影院,派出所,電視塔,水廠。左邊除了第二座橋頭的磚廠,再就是第一座橋頭的通山公路,中間整個山體就是龍纏腰,過去的魂地,現在的建設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