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脈,北挽淮河,南瀕長江,其山窮奇險峻,姿態萬千。或見孤峰獨秀,拔地而起,直刺蒼穹;或見雙峰對峙,壁立千仞,一爭高下;或見群峰林立;遮天蔽日,氣勢磅礴。攀緣而上,遙見群山爭雄競秀,千姿百態,直可瞰至中原。
又兼其位於黃、蘄、壽三州之地,自古便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大別山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大別近兩千米的天宮主峰之上,居有一眼碧泉,泉水終年不絕,清澈甜爽,沁人心肺。順著山泉一路向下,卻蜿蜒出一條秀美山澗,澗中泉石錯落,鳥語喃喃。溪畔林木掩映,翠竹藏幽,盡顯自然本色。
泉水到得山下,彎了一彎,自然的轉入一處山穀。穀中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自是有村莊坐落其中了。
“輝兒,瘋了一整日,趕快回家。”
“囡囡,天晚了,趕緊回來吃飯,今天有你最愛吃的紅燒鯉魚。”
“石頭你這臭小子再不回來老娘今天饒不了你……”
“……………”
“………”
夕陽終於釋出最後的一縷輝煌。很是紅光滿麵地隱入到天宮峰中,去找山裏的虎朋狐友喝茶聊天去也。而那些興高采烈瘋了一天的孩童們也被各自家長或溫柔或殘暴地拽回家去。村子裏卻隻餘下個小童的影子隨著鄰家門燈飄擺不定,倒也顯出些許無助。
盞茶時分,小童終於轉過身來。定睛瞧去,這小童約有六、七歲光景,一張布滿泥灰的臉明顯有些瘦削,兩顆烏溜溜的眼睛不時一輪,恰似平靜的小臉卻將許多情感深藏其中,讓人不易察覺。
不多時,小童站直身子,頓了頓,便一步三搖的向村外踱去。
行至穀口,但見一石底玉碑,三尺見方,上刻二字,曰玉龍,固此村取名做玉龍村。碑旁巨石矗立,巨石上天然生成一平整天台,平台上立有石龍雕像二座,常年飽受風雨摧殘卻無人照看。巨石下有一深洞,洞前孕一水潭,因那石龍雕像故被喚作玉龍潭。水潭上便是山澗下落的兩級瀑布,隆隆水聲,不絕於耳。
隻見小童跑到池邊,除去一身灰陶陶的衣褲,一個猛子紮進池中。便隻見碧波圈圈蕩漾開去,亦驚的潭中魚兒四散開來。不多時,小童渾身濕漉漉的爬上岸來,手中抱著一尾尺來長的錦鯉。那鯉魚似有不甘,左右劇烈的搖擺著頭尾,似要表現出強烈的不滿與憤怒,僅一會兒,便再也無力潛回水中,與昔日的美女鯉敘舊了。
隻過的一時三刻,潭邊一堆森森魚骨之間,一扁球狀物事挪了起來,滿足的歎口氣,拍拍圓滾滾的肚皮,連打了三四的飽嗝,搖搖晃晃地蹭回村去。
玉龍村倒也甚小,小童不多時便已走到村東,剛停下腳步,便聽得陣陣“拱拱”“吭吭”聲傳了出來。抬頭一瞧——“楊乞別院”那幾個極似古篆而歪曲扭轉的醜陋文字斜斜的歪倒在破木板上。隨之一股更惡劣難當的衝天之氣撲麵迎了過來,楊乞卻似早已習慣,全不在乎,施施然邁了進去。誰知方推開圈門,一頭發了情的母豬就衝了過來,猝不及防中摔了個四仰八叉,而那肇事母豬卻似毫不知曉自己犯了錯事,依然拱拱的叫著,仿佛在埋怨這小主人不務正業,從來不關心自己這豬美人的“終身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