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部控製的概念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加速發展的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使得科學管理對任何單位來講都愈加重要。內部控製作為加強單位內部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方麵的關注和重視。那麼,什麼是“內部控製”呢?要了解這一概念,必須先明確什麼是“控製”。
所謂控製,按照現代係統論和控製論的觀點講,就是指“施控主體對受控客體的一種能動作用,這種作用能夠使受控客體根據施控主體的預定目標而動作,並最終達到這一目標。”按照現代管理學的理論,控製是“為了確保組織目標以及為此而擬訂的計劃能夠得到實現,各級主管人員根據事先確定的標準或因發展的需要而重新擬訂的標準,對下級的工作進行衡量、測量和評價,並在出現偏差時進行糾正,以防止偏差繼續發展或今後再度發生,或者,根據組織內外環境的變化和組織發展的需要,在計劃的執行過程中,對原計劃進行修訂或製訂新的計劃,並調整整個管理工作過程《哈佛管理全集》)。可以說,控製作為一種管理職能是普遍存在的,是為實現組織目標而服務的。實施控製,要采取一係列特定的方法和手段。不同的組織、不同的層次,由於經營管理的性質不同,要達到的控製目的不同,所采取的控製方法、手段等也各不相同。廣義而言,控製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要“維持現狀”,即保持係統原有的狀態,如果係統在運行過程中出現偏差,及時采取必要的糾正措施,使係統朝著既定目標運行。比如,企業確定了一個時期的費用定額,那麼對費用發生的控製就是要使其在定額之內,如果經營過程中有可能突破費用定額,就應及時采取措施,降低費用開支等,使其最終不能突破定額。二是“改變現狀”,即引導係統由原有的狀態變到一種新的預期的狀態。比如,企業確定了一個時期的銷售目標,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後,為了擴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需要擴大銷售額,為此,就需要通過增加產量、拓寬銷售渠道、采取更加靈活的銷售政策等來增加銷售額。
所謂內部控製,是指單位為了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製度及單位經營管理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避免或降低各種風險,提高經營管理效率,實現單位經營管理目標而製定和實施的一係列控製方法、措施和程序。
由此可見,內部控製是單位內部的一種管理製度,但又不是一般的管理製度,而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管理製度。一般管理製度是以管理某種經濟事項為內容的一種規章製度,而內部控製製度則是以一個企業、一個單位的經濟活動為總體,采取一係列專門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對所屬控製係統建立內部控製體係的一種特殊管理製度。它與一般的管理製度相比,具有以下顯著特征:
1.內部控製是在係統理論的指導下,把一個企業或一個單位作為一個總體,並把構成總體的各個組成部分(要素)看成是一個個係統。例如,對一個企業來講,其生產經營活動是一個總體,而構成生產經營活動的人、財、物、信息、技術、供、產、銷以及會計、統計、計劃、預算、審計等各個因素,都是這個總體的所屬係統,並以各個所屬係統來建立內部控製製度。再如,對一個機關而言,其行政管理活動是一個總體,機構設置、人事管理、決策、執行、檢查、反饋等行政管理內容或環節構成了總體的所屬係統,即按這些係統來建立和實施內部控製製度。
2.內部控製的主體隻能是單位內部人員。內部控製的主體,即由誰來實施內部控製。由於內部控製屬於單位內部管理製度,因此,內部控製的主體隻能是單位內部人員,盡管外部審計人員等也關心、研究並發揮監督和完善單位內部控製製度的作用,但並不承擔設計和具體實施內部控製製度的職責和義務,因而隻能屬於影響單位內部控製係統運行的環境因素。由於內部控製製度的製定和執行均須單位內部員工的齊心協力和協調配合,因此包括經營管理者以及廣大職工群眾在內的所有員工即構成了內部控製的主體,但以各級管理者為主。在內部控製主體中,由於各自所處的地位不同,其控製的任務也不同。一般來講,高層管理者履行的主要是例外的、非程序性的控製,而中、低層管理者執行的主要是常規性、程序性的控製活動。
3.內部控製以單位內部的經濟活動(或經營管理活動)為客體。內部控製的客體即是指內部控製的實施對象,它是內部控製係統中的受控係統,體現為單位內部的人、財、物等基本要素及其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所形成的一係列組合關係和組合方式。從橫向看,組織內的人、財、物、信息、技術等都是內部控製的對象;從縱向看,組織中的各個層次,如企業中的分部(廠)、車間、班組等也都是內部控製的對象;從控製的階段來看,組織內不同的業務階段和業務內容也是內部控製的對象。內部控製要求根據單位內部各項經濟活動過程的環節,按其所屬係統製定一套完善而又嚴密的縱橫聯係的程序和方法,使各項經濟活動在各個職能部門和環節之間保持分工、協調、均衡和銜接,自動監督檢查,糾正錯誤,使各項經濟活動按照既定的方針、政策、計劃的要求正常進行,以完成計劃,實現預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