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各懷心思(1 / 3)

丘吉爾的憤怒不是沒原因的,盡管他也知道,他們提出來的回複原有海峽殖民地的要求有些過分。作為他們的交換條件,給華夏馬六甲四大港口的補給權和支持華夏對法屬印度支那的實際控製權,這兩點幾乎都沒什麼實質性的內容。馬六甲四大港口的補給權,付出了生命和鮮血代價的華夏有,可什麼也沒付出的美國和法國等等歐美國家也同樣享有。至於法屬印度支那的實際控製權那就更扯淡了,不說那是屬於人家法國的前主權,英國根本沒這個資格來做好人,真要大家都不同意,不管法國還是英國,真有能力在華夏手裏把這些地區的實際控製權再奪回來麼?所以,英國開出的這兩個交換條件,本身就毫無誠意可言。

隻是在丘吉爾眼裏,大英帝國的尊嚴依然要維護,盡管他們現在連本土都丟了,能不能回去還兩說。可老牌列強的慣性思維,使他到目前也擺不正華夏在如今世界的格局中的真正位置,依然停留在華夏隻要稍加威脅,再給點微不足道的好處,隻要麵子上光鮮就能對付過去的老觀念上。

而華夏看似軟弱的答應移交卻是似軟實硬。同樣一句話,同樣幾個字,由於次序的不同,意思也完全不同。撤軍移交和移交撤軍,代表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前一種是服軟,後一種就是示威了,就差點著丘吉爾的鼻子,嘲笑他的英國軍隊無能和不堪一擊。擺明態度就是:你要,我給你,可你守的住嗎?就你們那些軍隊是日本人的對手嗎?拿去吧,哭鼻子別來求我們再幫你。擺明了接下去要站在一旁看英國人的笑話!

丘吉爾看明白了這點,還怎麼能不憤怒?這還是盟友嗎?作為盟國有這樣的嗎?可他忘了,在他強硬要求華夏把光複了的海峽殖民地交還英國時,他的行為又何嚐把華夏作為一個盟友看待了?可即便是個政治家,人性的一些弱點依然無法克服,不能免俗。他隻看到了自己的委屈,卻看不到別人的委屈。

等到冷靜下來的丘吉爾意識到自己的失策,試圖把這件事冷處理,先擱置一段時間再說時,華夏卻逼了上來。華夏外交委員會在國聯例會上,正式向英國方麵提出,要求英國如果要繼續接管原海峽殖民地,那必須在一個月內與華夏進行交接,華夏國防軍要撤軍了。如果英國方麵不來辦理交接,那華夏將視為英國自己主動放棄了他們對原海峽殖民地的主張。

當著國聯四十多個國家代表的麵,華夏把英國人逼到了牆角。接管?不說在一個月內能輸送多少兵員到這些區域,就算華夏再給寬限一些時間,讓英國從容調派兵力駐守這些地區,可調過去的部隊守得住嗎?之前同樣占據地利,修建了堅固的永久工事,卻被遠道而來的日本人以少勝多,打得英國守軍丟盔卸甲,十餘萬英印澳聯軍現在還呆在日本人的戰俘營裏。現在,接管一個被打得稀爛,沒有一座像樣的工事的地域,加上一幫新招募的新兵蛋子組建起來的軍隊。對手日本人卻不再是勞師遠征了,他們在不遠的菲律賓和和加裏曼丹島上的駐軍數量,遠超當時日軍進攻東南亞初期時的規模。此消彼長,隻要華夏袖手旁觀,結局會是一副什麼樣的淒慘景象,現在就能想象得到。

放棄嗎?若隻是一個海峽殖民地倒也罷了,可邊還有的爪哇島、加裏曼丹島、蘇拉維西島和澳大利亞,此例一開,這些地方怎麼辦?難道都交給華夏人嗎?這怎麼能行呢?丘吉爾後悔了,他後悔自己過於急切。雖然華夏奪回了馬來半島、新加坡和蘇門答臘島,可日本軍隊並沒有遭受多大的打擊,僅僅損失了三個師團不滿十萬的兵力。他應該耐著性子,等到華夏把日本在東南亞的勢力基本清掃幹淨再開口。此刻他還不知道,駐守馬來半島的日軍第五師團已經被放掉了,日軍真正損失不過兩個師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