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華夏會傾向誰?(1 / 3)

羅斯福在數天的等待之後,沒有等到英國和法國對他的建議的反應,等到的確是一個壞的不能再壞的一個壞消息:法國投降了!

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在對待投降的看法上,與東方民族是截然不同的。在東方,投降意味恥辱,意味著對國家民族的背叛,意味著將來不論身處何地,他都會是周圍人鄙視唾棄的對象。不管你是身為君主的阿鬥劉禪還是南唐後主李煜,也不管你是神勇無敵的“三姓家奴”呂布,亦或者洪承疇、吳三桂這樣曾經的名將,再或者是朝鮮戰場上,誌願軍180師那一萬多歸來的戰俘小兵。他們統統都被人打上無能、不忠、不義的標簽。不僅被自己人看不起,敵人也同樣看不起他們。

但在西方文化裏,特別是西方的戰爭文化裏,投降並不是什麼不光彩的事情。當北線比利時邊境一帶的戰事結束時,法國軍隊雖然損失了二百萬,但在南線和縱深地區,法國依然還擁有大約四百萬軍隊,並非沒有一戰之力。可接替達拉第上台接任法國總理的貝當元帥卻認為法國已經戰敗了。他與法軍總司令魏剛簡單商議之後,就做出了與德軍談判停戰的決定,並宣布法國所有人口大於二萬的城鎮,全部為不設防城鎮。

貝當元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法國陸軍總司令,主導法國贏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是由於貝當元帥果斷的處置了法軍的嘩變,領導法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勝利的一方。然而這一次,貝當做出了相反的判斷,他不認為繼續與德國軍隊戰鬥下去,還能夠得到勝利。

雖然法國眼下還有四百萬軍隊可以用來與德國作戰,在貝當眼裏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在貝當看來,北線法軍的全軍覆沒已經把法國軍隊最精銳的部隊全部葬送了。現在手上這支聽起來人不少的軍隊,基本上已經全部都由剛剛征召不久的新兵組成,這些部隊既缺乏訓練,裝備也不齊全,更重要的是這些人從來沒有上過戰場。這樣的軍隊,在與德國軍隊作戰時,能發揮出十分之一的戰鬥力就不錯了。也就是說,這四百萬軍隊在貝當眼裏,隻能當作四十萬來看待。偌大一個法國,想要靠四十萬軍隊來守禦,這明顯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既然防守法國戰勝德國人這個任務已經不可能完成,那麼為什麼還要繼續作戰下去,無謂地犧牲士兵和平民們的生命呢?就如同當年拿破侖·波拿巴在巴黎陷落後的第一次退位,和百日王朝在滑鐵盧戰敗後的第二次退位一樣,當時的拿破侖也並非已經徹底失去了再戰之力,但拿破侖清楚的是,當時的情況下,再打下去,最終的結局也不會改變,隻是徒勞的犧牲更多的生命。

西方的戰爭文化與東方是截然不同的,可盡管如此,法國的迅速退出戰鬥還是在丘吉爾和羅斯福的頭上敲了一記重重的悶棍。因為協約國在歐洲大陸上,已經沒有任何一點可以落腳。緊挨著歐洲大陸的英國的形勢已經岌岌可危,隻要德軍具備了跨越英吉利海峽的能力,英國本土的淪陷就是必然。

到了這個時候,丘吉爾終於低下了他高昂的頭顱,開始正視邀請華夏加入協約國後,為協約國陣營帶來的好處了。雖然英國萬一丟失本土,還有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英聯邦的屬地可以用來安身,可失去英國本土,他們再想重返歐洲,必定要付出更加重大的代價。

英國本土已經成為協約國重返歐洲大陸最重要的橋頭堡和跳板,一旦失去,想要橫跨大西洋組織兵力在歐洲大陸進行登陸作戰,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為此,英國那怕付出再多的代價都要盡可能的守住英倫三島的本土。如此一來,英國在東南亞的這些已經落入日本人手裏的利益與之相比,重要程度急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