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_章 希特勒的春天(1 / 2)

1930年的夏天,對斯大林來說,沒有感受到任何夏天的火熱,反而有些絲絲寒意。他不得不在表麵上做出一些妥協和讓步。但對在德國的希特勒來說,這是一個美好的季節。雖然他的納粹黨在財政上即將麵臨破產,但他在議會大選中,得到了出人意料的勝利。他相信,他麵臨的財政危機,很快就有大批的人會來幫他買單。

歐美經濟的大蕭條,使得德國經濟在德國前總理斯特雷澤曼采用德國馬克與美元掛鉤,使用固定彙率扭轉過來,正在逐步恢複的經濟形勢再次麵臨惡化。斯特雷澤曼去世後,總統興登堡任命的新總理布呂寧信奉自由經濟,試圖通過減少政府支出和加稅來刺激經濟的複蘇。他取消了由政府支出的對失業工人的失業救濟金的不足部分給予的補貼,以此削減政府的開支。他預期並認為經濟危機會及早停止,經濟會逐漸複蘇。

現實卻沒他想象的那麼樂觀,持續惡化的經濟形勢,使得德國大量的中小企業主麵臨破產。大的工業壟斷企業也因原料進口和產品出口大幅減少而導致嚴重開工不足而大量削減員工,整個社會的失業人數急劇增加。這個時候,由於政府不補貼失業金的巨大缺口,因此帶來的是失業工人可以領到的失業救濟金的大幅減少,加劇了民眾對政府的不滿。那些貧困的民眾們要麼加入德國共產黨,要麼加入納粹黨。因為這兩個黨,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推翻現在的民主政府。因為他們對現在的政府已經滿懷失望。

相對來說,加入德國共產黨的人數不多,更多的人選擇了加入納粹黨。這在德國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多數的德國人認為,帶給他們現在的苦難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簽署的《凡爾賽和約》。納粹黨的宣傳中,首先提到的就是要推翻《凡爾賽和約》施加在德國人頭上的不公。

在德國人的認知中,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的,是與布爾什維克主義勾結的猶太人的陰謀。在大戰中,德國人與蘇俄人簽署了《布列斯特條約》,在東線獲得了對俄國人戰鬥的勝利,結束了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正當他們準備全力在西線與英法作戰的時候。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德國共產黨在德國國內發動了十一月革命,導致德皇威廉二世退位。隨即德國宣布戰敗,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可以說,絕大多數的德國人對這種在軍事上並沒有失利的,突如其來的戰敗是不服的,他們覺得,要是沒有國內的變故,沒有布爾什維克主義者搞得十一月革命,德國是不會戰敗的,也就不會接受英法強加在他們頭上的《凡爾賽和約》的壓榨。而造成這一切的無疑是那些奸詐的猶太人為主體的布爾什維克主義者。創立布爾什維克主義的馬克思是猶太人,而當時的蘇俄,領導階層中也是以猶太人為多數。於是,自然而然的,在德國人心裏,布爾什維克主義與猶太人劃上了等號。

就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在德國的猶太人依舊在大肆倒賣物資,囤積居奇,通過壟斷生活物資的供應,牟取暴利。利用他們掌控的金融係統,發放高利貸,拚命的在這些已經生活朝不保夕的德國人頭上搜刮財富。這進一步加劇了德國人和猶太人之間的對立,使得德國人對猶太人的憎恨達到一個頂峰。這也是後來,在希特勒對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的時候,幾乎絕大多數德國依然支持希特勒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