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楊寰宇並不知道,現在蘇俄比他更兩難。進入隆冬,調往華蘇邊境的部隊出了問題,他們在供應跟不上了,特別是糧食。調來這裏的部隊的糧食,是由東哈薩克斯坦和阿拉木圖就近供給。最高蘇維埃政府也給東哈薩克斯坦和阿拉木圖蘇維埃下達了征糧任務,隻是征糧隊跑遍了當地所有的集體農莊,卻始終無法完成。
蘇俄從十月革命獲得勝利開始,在糧食問題上,就采取了壟斷製,征收製和配給製。為了防止農民私下買賣糧食,列寧開始推行集體農莊。俄國大小的地主和領主都是曾經的貴族,在革命中,或者已經被鎮壓殺死,或者跟隨高爾察克逃亡。
在蘇俄農村,剩下的幾乎都是些過去的雇農和自耕農。這些自耕農裏,田地略多的,被革命者們劃分為富裕的農民,簡稱富農,這些富農就是私下買賣糧食的主要群體。這些人往往都是些耕種的好手,他們每年的收獲,在供自己家食用之外,還能剩下一部分餘糧。
在城市的革命者在革命成功以後,巨大的破壞帶來的物資短缺的情況下。以物易物的交易,就成了這些富農們,用剩餘糧食換取其它生活用品最好的方式。但這是革命者們說不允許的。對於糧食和各種生活必需品實行配給製,不但能緩解物資短缺帶來的民眾的恐慌和民眾對新生政權的反抗,也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特權階層的消費習慣和享受。
定量的配給製隻能保證城市裏普通人不被餓死,但官員們,特別是高級官員,依舊有著美酒、咖啡、以及其它生活奢侈品的享受。但以物易物的交易,會打破這種平衡,要是不加控製,時間一長,整個配給製的製度就可能會崩塌。
革命者采取的對策,就是推行集體農莊。加入集體農莊,就要把自己的土地交出來,成為農莊的集體土地。按照地域劃分的農莊,隻要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家庭,不管你家裏的地多還是地少,或者就沒有土地,一並加入。不加入的,那自然是對革命不滿,對偉大的蘇維埃政府有敵意。那麼等待他們的自然是苦役和死亡,至於家產和土地,還用說嘛?自然是沒收。這樣一來,凡是建立了集體農莊的地方,自然就消滅了富農。農莊土地上所有的產出,當然也就成了集體的收獲。家庭不再可能有餘糧進行私下的買賣。
不事桑稼的城市革命者們覺得,用這個辦法能解決農村的問題,也能徹底的解決糧食問題。可他們忘記考慮了最重要的一點,人性問題。在農村,那些富農們,往往都是通過幾代人的辛勤努力,才逐漸積攢下這點家業。他們往往都是耕種的好手,精打細算。而那些貧農,除開一些天災人禍造成的以外,更多的都是些遊手好閑的二流子。他們不願吃苦,也不精通耕種。當這兩種人混在在一起勞動,副作用遠大於正麵作用。
勤勞的動力,源自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通過自己多一分的努力,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多積攢一分財富。當他們發現,他們付出辛勞之後,與那些出工不出力的二流子們得到的並沒有什麼區別的時候,這種動力自然而然就消失了。產生的直接後果,就是糧食產量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