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母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綜合防治措施(1 / 1)

一、加強飼養和管理

“養重於防”,這是豬場經曆疫情災害後得出的經驗教訓。科學的飼養管理是養豬生產的關鍵,不僅能提高豬的生產力,而且有利於防止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的發生。飼養工作做得好,可增強機體抵抗力。了解豬群現狀,進行合理組群,淘汰先天性不育個體。在飼養過程中,根據不同豬種的不同生長階段,合理配製飼料,注意提高日糧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滿足豬群的營養需要;同時給豬隻創造良好的生活和生產條件,保持豬舍環境清潔舒適,通風良好,冬天保溫防寒,夏天涼爽防暑,促進豬的生長,減少疾病的發生,維持正常的繁殖生育,提高豬的繁殖率。

二、強化防疫製度,建立科學的免疫程序

首先應了解當地疫病的感染情況和豬群的免疫狀態,針對本場製定免疫程序。對於預防繁殖障礙性疫病免疫效果好、沒有爭議的疫苗,尤其是豬瘟、豬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乙腦疫苗,一定要按合理的、規範化的免疫程序,使用質量過關的疫苗,而且要注意細節及操作規程。對於後備母豬一定要在配種前做好這4種疫苗的注射。此外,不要在妊娠期接種豬瘟疫苗,失真空或接近失效期的疫苗不能用。乙腦要選弱毒苗專用釋稀液稀釋,而不要使用滅活苗,兩胎以上可不接種。細小病毒病盡可能使用滅活苗。這2種苗首免要在150日齡以上,間隔2~3周,加強免疫1次效果更佳。商品豬場偽狂犬病可使用全病毒滅活苗,種豬場可選用基因缺失弱毒苗。

在豬群免疫後10~14天,定期監測豬群偽狂犬病、藍耳病、豬瘟、細小病毒病等,檢測血清抗體的消長情況。另外,強化對傳染病的檢疫,嚴格淘汰血清陽性個體,確保本場清淨無疫。

三、嚴格隔離和消毒

建立嚴格的隔離和消毒製度,要將生產區與生活區及糞便管理區徹底隔離,嚴禁非生產人員進入生產區。飼養員不得相互串崗,各棟豬舍的工具不得交叉使用。在豬場正門與生產區大門的消毒池,必須定期添加消毒藥物及更換消毒藥,以防消毒劑的濃度下降影響消毒效果;定期進行環境消毒,每周對各棟豬舍的內外走道進行噴灑消毒一次;采取“全進全出”的消毒方法,對病死豬屍體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糞便可用發酵法或堆積法消毒,汙水可用漂白粉消毒。

要點提示

引種時隔離觀察檢疫,嚴防帶毒種豬進入豬場是防止疫病發生的重要措施。嚴禁到疫區引種,提倡選擇一些經過有關部門核準的健康豬場引種。新引進的種豬,必須隔離觀察1個月,確認健康無病並經防疫注射後才能轉入生產區。一般規模化豬場應堅持自繁自養,以降低引種風險。

四、早期正確診斷

在疫病多發且複雜的情況下,正確診斷是預防和控製繁殖障礙性疾病的關鍵。

當前,母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的流行和發病特點具有多樣性,傳染性因素和非傳染性因素常常交織在一起出現,病毒與細菌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的現象十分嚴重,多病原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普遍存在,很難找到單一的病原。因此,要根據流行病學的特點、剖檢變化、臨床症狀等多方麵進行綜合分析,及時做出初步診斷,並結合實驗室的檢驗結果進行最後確診。對於沒有治療價值的病殘豬,應及時淘汰。

五、豬群淨化

要搞好疫病監測,堅決淘汰陽性種豬,每半年對種公、母豬病毒性繁殖障礙性疫病的免疫抗體水平檢測一次,淘汰和消除亞臨床感染或隱性感染豬隻。對於豬瘟和偽狂犬病,有條件的可采取活體豬扁桃體熒光抗體試驗,檢查出陽性(帶毒)的豬隻,立即淘汰,每6個月進行1次,一般3~4次淨化後,豬瘟、偽狂犬病可得到完全控製。偽狂犬病還可通過種豬接種基因缺失弱毒苗後,配合使用鑒別診斷ELISA試劑盒,定期對種豬群進行監測,病毒感染陽性者做淘汰處理。

六、嚴格檢疫

種豬場要到有關部門認定的重點或核心育種場引種,防止在引進種豬的過程中,引進帶毒陽性種豬。引進種豬後,要進行隔離飼養和檢疫,45天後方可與本場的豬群進行混養,防止出現細菌譜不適用的情況。

七、加強生物安全措施和獸醫衛生工作

要對豬圈進行定期消毒、驅蟲、滅鼠、防鳥害等工作,同時也不能養貓狗等寵物。對於流產的胎兒及胎衣要進行深埋等無害化處理。除此之外,還要進行一次徹底的消毒工作。由於一般的消毒劑對圓環病毒無效,所以應選用含有戊二醛的消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