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活 第十二節 神農架(1 / 3)

命運或許在和甲人開玩笑,這裏沒有任何有用的消息。

可是甲人不能白來一趟。所以甲人和夏雪在巫山又待了兩天之後,就決定去神農架了。

或許夏雪和甲人在一起很開心,這兩天,夏雪很漂亮。我想女神都會羨慕夏雪的美貌。

不過,甲人總覺得夏雪的美像是曇花一現的感覺一樣,心裏有些不安。問夏雪有沒有不舒服,夏雪卻覺得自己很好。甲人也就放心了。

隻希望神農架會有好的收獲。

甲人決定要親自去一下神農架深處看一看有什麼收獲沒有。神農架據說是華夏始祖、神農炎帝在此搭架采藥、療民疾矢的地方。甲人覺得有必要一行,說不定會碰到神農直係傳人。

神農架;

神農架位於湖北省西部邊陲,東與湖北省保康縣接壤,西與重慶市巫山縣毗鄰,南依興山、巴東而瀕三峽,北倚房縣、竹山且近武當。

遠古時期,神農架林區還是一片**大海,經燕山和喜馬拉雅運動逐漸提升成為多級陸地,並形成了神農架群和馬槽園群等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地層。神農架位於我國地勢第二階梯的東部邊緣,由大巴山脈東延的餘脈組成中高山地貌,區內山體高大,由西南向東北逐漸降低。

神農架平均海拔1700米。山峰多在1500米以上,其中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海拔2500米以上山峰20多座,最高峰神農頂海拔3105.4米,成為華中第一峰,神農架因此有“華中屋脊”之稱。西南部的石柱河海拔僅398米,為境內最低點,相對高差達2706.4米。

神農架地處中緯度北亞熱帶季風區,受大氣環流控製,氣溫偏涼且多雨,並隨海拔的升高形成低山、中山、亞高山3個氣候帶。年降水量也由低到高依次分布為761.4

~2500毫米不等,故立體氣候十分明顯,“山腳盛夏山頂春,山麓豔秋山頂冰,赤橙黃綠看不夠,春夏秋冬最難分”是林區氣候的真實寫照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立體小氣候,使神農架成為中國南北植物種類的過渡區域和眾多動物繁衍生息的交叉地帶。這裏擁有當今世界北半球中緯度內陸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亞熱帶森林生態係統。境內森林覆蓋率88%,保護區內達96%。這裏保留了珙桐、鵝掌秋楸、連香等大量珍貴古老孑遺植物。神農架成為世界同緯度地區的一塊綠色寶地,對於森林生態學研究具有全球性意義。

神農有許多神奇的地質奇觀。在紅花鄉境內有一條潮水河,河水一日三湧,早中晚各漲潮一次,每次持續半小時。漲潮時,水色因季節而不同,幹旱之季,水色混濁,梅雨之季,水色碧清。

宋洛鄉裏有一處水洞,隻要洞外自然溫度在28攝氏度以上時,洞內就開始結冰,山縫裏的水沿洞壁滲出形成晶瑩的冰簾,向下延伸可達10餘米,滴在洞底的水則結成冰柱,形態多樣,頂端一般呈蘑菇狀,而且為空心。進入深秋時節,冰就開始融化,到了冬季,洞內溫度就要高於洞外溫度

神農架位於中緯度北亞熱帶季風區,氣溫偏涼而且多雨,年平均氣溫(鬆柏)為12℃,年降水量900-1000毫米。由於一年四季受到濕熱的東南季風和幹冷的大陸高壓的交替影響,以及高山森林對熱量、降水的調節,形成夏無酷熱、冬無嚴寒的宜人氣候。當南方城市夏季普遍是高溫時,神農架卻是一片清涼世界

神農架的氣候隨海拔每上升

100米,氣溫低1℃左右,季節相差3--4天。隨海拔增高漸次迭現暖溫帶、中溫帶、寒潮帶等多種氣候類型,境內不同地點的溫度從冬季最低零下20℃至夏季最溫37℃。九月底到次年四月為神農架的冰霜期。“山腳盛夏山頂春,山麓豔秋山頂冰,赤橙黃綠看不夠,春夏秋冬最難分”是神農架氣候的真實寫照。神農架立體小氣候明顯,“東邊日出西邊雨”的現象常有發生。其氣候時空變化較大,有“六月雪,十月霜,一日有四季”之說

神農架據傳是華夏始祖、神農炎帝在此搭架采藥、療民疾矢的地方。他在此“架木為梯,以助攀援”,“架木為屋,以避風雨”,最後“架木為壇,跨鶴升天”。神農炎帝是華夏文明開創者之一,後人將其豐功偉績列陳有八:訓牛以耕,焦尾五弦,積麻衣革,陶石木具,首創農耕,搭架采藥,日中為市,穿井灌溉。為緬懷祖先,頌其偉業,林區人民政府於1997年開始在神農架主峰南麓小當陽興建神農祭壇一座,塑其雕像於群山之中,但見牛首人身的神農氏雙目微閉,似思似眠,神農塑像與千年古樸相擁而立,景致渾宏,氣宇不凡,蔚為壯觀。

神農架人文曆史久遠,早在20多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活動。秦漢以來,神農架地區分屬曆朝曆代鄰近州郡縣管轄(僅三國至隋初設綏陽縣),清代隸屬湖北省鄖陽府房縣及宜昌府興山縣。由於這裏穀深林密,交通不便,曆來為兵家屯守之地。唐中宗被貶為廬陵王後,命神農架山脈為“皇界”。清順治、康熙及嘉慶年間,義軍劉體純部及白蓮教軍先後在此屯守11年之久。革命戰爭時期,賀龍紅三軍在此建立蘇維埃政府。新中國成立後的上世紀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國家以采伐木材為主要目的著手對神農架進行開發,並於1966年修通貫穿南北的公路。1970年國務院以〔1970〕國發47號文件,批準神農架林區建置,由湖北省直轄,行政地域由房縣、興山、和巴東三縣毗鄰區域劃出,國土麵積3253平方公裏。此後行政隸屬幾經變更,終於於1987年確定直屬省轄至今。

神農架文化遺存眾似繁星,民俗鄉風淳厚質樸。陽日古刹淨蓮寺、九衝佛影天觀廟傳承佛教衣缽,川鄂古鹽道依稀再現南方絲綢之路的繁榮,殘存的木雕、石刻及民間刺繡顯示炎帝後裔五千年的智慧。在此發現並已整理出版的《黑暗傳》被稱為漢民族的創世史詩,從而打破西方關於中國沒有自己史詩的百年神話。反映秦巴平民喜怒哀樂的百代民風土家婚俗、打喪鼓、山鑼鼓、打火炮堪稱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神農架不僅是東西南北野生動植物種類的交彙地,而且是華夏民族四大文化種類的交彙地。以神農架為原點,西有秦漢文化,東有楚文化,北有商文化,南有巴蜀文化。神農架是一處文化窪地,各種文化溪流在這裏交融。神農架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背景共同構成了神農架絢麗多彩的畫卷,雋秀如屏的群峰,茫茫蒼蒼的林海,完好的原始生態係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宜人的氣候,獨特的內陸高山文化使神農架成為當今世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淨土和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