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6年1月5日
地點:中國傳媒大學
對話人:王甫中央電視台研究室主任、《電視研究》副主編
吳濤克頓顧問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胡智鋒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代傳播》主編
胡智鋒
(以下簡稱“胡”):今年是《現代傳播》第三次做年度對話。第一次是2004年初和劉春先生就當時的中國電視現狀及問題而做的《會診中國電視》,第二次是2005年初和汪文斌先生進行的對話《2004:中國電視關鍵詞》。兩次對話,在學界和業界引起了較大反響,文章多次被轉載,“逢三變革”、“收視率迷信”、“路徑依賴”、“整合與剝離”等新鮮的話語表達,因其較強的闡釋力而被廣泛引用。對話的影響力目前還在延續,被讀者視為《現代傳播》每年第1期的“招牌菜”。對於擴版後的《現代傳播》2006年第1期的第1篇文章由“誰來說”、“說什麼”,大家都很期待。為此,我們邀請到你們兩位,以往年類似的方式,來為我們的讀者存留一份厚重的“2005:中國電視備忘錄”。
王甫先生現在是中央電視台研究室主任、《電視研究》副主編,曾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並獲得博士學位,身居主流媒體並長期致力於媒介研究,很多觀點、思想在電視學界、業界影響較大。吳濤先生,曾擔任安徽電視台副台長、廣告部主任,主管媒介經營多年,創辦克頓顧問之後,以一係列大動作、大手筆,成為當下中國電視業界炙手可熱的人物。克頓顧問的名字與國內十幾個省級衛視的特色定位聯係在一起,例如安徽衛視憑借“電視劇大賣場”從一個不太知名的電視媒體,跨進省級衛視第一方陣,再如湖南衛視“鎖定全國、鎖定娛樂、鎖定年輕”的提出,都是他及其團隊的代表作。
央視改革:無縫鏈接,穩步推進
改版頻率越來越快,逐漸呈現出常態化、規範化的態勢,平穩、漸進、無縫鏈接式的跨越越來越明顯。
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盡管中央電視台家大業大,龍頭地位沒有變化,但如今這艘“航空母艦”不僅要“遠慮”,而且有“近憂”,多年積澱的問題和曆史遺留的包袱注定它必須進行改革。我個人認為,1993年的那一輪改革比較重要,影響深遠,而近年來改革的特點較以前有很多不同,盡管動作頻繁,但是調子較低,沒有太張揚。盡管如此,無論是二套、三套、八套、十套改版,還是頻道製、全員聘用製、處級幹部輪崗等,都受到業內和社會的廣泛關注。王甫先生親身參與了改革,從中國電視改革的角度怎麼來評價央視改革?
王甫(以下簡稱“王”):央視改革,在2005年初的時候明確要完成“兩硬、兩軟”的指標。所謂“兩硬”,第一,全年中央電視台15個頻道的收視份額要達到30%;第二,全年中央電視台經營收入總額要超過110億。所謂“兩軟”,第一,要加快從中心製向頻道製的轉變;第二,加快從頻道專業化向專業頻道品牌化的轉型。年終盤點的時候,兩個硬指標都順利實現,兩個軟指標推進的速度也很快。就頻道改版看,一套、二套、三套、五套、八套等頻道去年都實行了改版,特別是年底之前十套的全麵改版,改版幅度非常大,更為業界所關注,雖然目前改版時間並不長,但是收視率有了明顯的上漲,觀眾和各界普遍比較認同。
胡:我想請你重點談談央視頻道的改版,因為這與觀眾直接相關並且能夠充分體現在屏幕上,去年央視的改版有什麼顯著的特點?
王:第一個特點就是改版的頻率越來越快,逐漸呈現出常態化、規範化的態勢。不斷地推出新頻道、新欄目,已經成為一種日常情況,業界和觀眾對改版越來越習以為常。其次,改版的方式較前有諸多不同,平穩、漸進、無縫鏈接式的跨越越來越明顯。以前頻道改版喜歡大張旗鼓地造勢、宣傳、推介,如今頻道改版和欄目調整大多是悄然而至,穩中求變。有的節目表麵上沒有明確說要改版,但這個節目形態實際上卻悄悄地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三,改版追求實效,成果顯著。改版之後欄目的數量減少,節目質量普遍提高,呈現出精品化的趨勢。有統計數據顯示,86%的觀眾認為央視是他們首選的新聞來源。另外,對央視節目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比較認同,88.8%的觀眾相信央視的節目是真實可靠的。可見,改版收到了實效,目前大家對中央電視台的節目比較滿意。
胡:以前的改版,似乎總希望觀眾和業界能覺得有很大變動,而現在則顯得非常務實,這說明中國的電視改革,幾經磨礪,正在走向成熟。
王:的確,在上麵三個特點中,“穩步推進”的特點最為明顯,這跟構建和諧社會的整個大環境是相一致的。要“和諧”,很重要的一點體現在穩中求變、穩步推進上。去年,無論是一些重大題材報道活動,還是一些重要政策的出台,甚至國家“十一五”規劃的出台,都是很平穩的。最明顯的例子,廣電集團300多億資產,涉及全國,這麼一個大集團在以往應該是非常敏感的,去年卻靜悄悄地平穩解決了。再說全員聘任製問題,中央電視台2004年4月6日第一次實行簽約製,之後實行了勞務公司派遣製,現在已經有4000多人正式簽約,同時大概有1700多人用各種形式解除了勞務關係,這麼多人離開崗位而沒有發生混亂。再如像中國有線電視網絡公司由央視全麵接管,數字電視的大力推進、管理政策的變化,都是了無痕跡地完成的。我們身在其中好像沒有感覺到有大的變化,但是一年過去了,回首再看,“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各種指標都有了明顯的增長、提升。
頻道製:走向“綠色收視率”
“綠色收視率”是指重視收視率、收視份額,但不是絕對化。
頻道製是未來構建更好的電視景觀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胡:盡管省級衛視、地麵媒體、民營電視,還有國外的媒體對央視的衝擊在目前還很小,但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未來的競爭不可避免,央視對此還是非常敏感的。收視率一著不讓,尤其是飽受爭議的末位淘汰製,給央視內部的從業人員造成了巨大壓力。畢竟,作為國家主流媒體,央視必須承擔社會責任,不能唯收視率是論。如何處理媒介自身利益與國家電視台的責任之間的矛盾,這個話題雖不新鮮,但卻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
王:2005年,趙化勇台長提出“綠色收視率”的概念。“綠色收視率”是指我們重視收視率、收視份額,但對收視率、收視份額並不是絕對化,不是單一、片麵地追求收視率,更不是所謂的“收視率為王”。央視作為國家電視台,承擔社會導向的責任義不容辭,在去年一年的改革中,在“綠色收視率”的指導原則下,倡導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是央視上上下下都認可的一個指導原則。舉個比較典型的例子,2005年末播出的紀錄片《故宮》,叫好又叫座,它在真實和娛樂之間找到了一個結合點,讓觀眾輕鬆愉悅地了解曆史、欣賞文化,收視率和美譽度都很高,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收視率”雙豐收。而且其市場後開發做得也很好,《故宮》光盤的銷售量,目前已經突破7萬套,在海外和Discovery簽了協議,他們負責製作海外版。商業運作上也很成功。
吳濤(以下簡稱“吳”):既要有美好的藍圖,又要正視現實的處境;既要社會效益,又要經濟效益;既要“綠色”,又要“收視率”——這不僅是台長們麵臨的矛盾,其實也是編導以及其他員工感到猶豫、徘徊、困惑之處。解決這個矛盾,我覺得“頻道製”應該是2005年最有價值的一個關鍵詞。拿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宣傳來說,這時“綠色”是第一位的,必須保證一定的宣傳量,但這就可能與“收視率”產生衝突。在中心製的管理體製下,不管哪個頻道承擔什麼任務,一開編委會,往往所有頻道都要“圍繞當前中心工作”。事實上,央視16個頻道不可能同樣承擔一個任務。因此,實現頻道製的改革有助於厘清各頻道承擔的主要責任,讓不同的頻道承擔不同的任務,用不同的指標去考核。
王:頻道製是作為一個節目的播出單元和收視單元出現的。從節目的形態出發,它很快影響到了節目生產和管理體製,再下一步可能會成為電視走向市場化、經營化的一個節點,頻道最後會成為一個經營的獨立單位,甚至會帶動一個經營的係統。2000年中央電視台在英語頻道開始試行頻道製,到現在二套已經實行了“扁平化”管理。所謂“扁平化”管理,就是由頻道直接管理欄目,其他頻道也正在積極試行這種方式。但是,央視實現頻道製的轉換,需要三至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逐步來實現。
胡:央視比較早地建構了頻道的戰略框架,但事實上雙軌製一直延續至今。另一方麵提出了頻道專業化的理想訴求,一方麵在現實的推行過程當中,各個中心作為電視台的一個分支機構,並不是相對獨立的運營單位。在中心製的管理體製下,“綠色”和“收視率”,成為不可兼得的“魚”和“熊掌”。
吳:在我看來,頻道製是一個基礎性的東西,有了頻道製才能在體製上、組織上做一些改變,才能在管理、評估和激勵機製上做一些改變。否則,一會兒講收視率為主,一會兒講社會效益為主,或者這樣的欄目以收視率為主,那樣的欄目以社會效益為主,就會左右搖擺,難以決策。作為國家電視台,對中央電視台理想主義的要求應該像BBC、NHK,由國家撥款,不靠廣告掙錢。中國有8億農民,農村的富裕是中國社會進步最重要的問題。要向農村傳播,教育農民,唯有央視一套能做到這一點,而央視一套恰恰在農村節目上是極為薄弱的,為什麼?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它是靠廣告收入養活自己的。中國去年的稅收超過3萬多億,央視一年所有的收入是110億,——國家能不能拿很少的一些財政撥款來解決國家電視的問題?如果不做頻道製還是一個台的概念,整個補貼給中央電視台,當然不行。但是如果實行頻道製,隻補貼給央視一套,並且給予政策上的支持,無條件地轉播和覆蓋央視一套節目,就能起到作用。做不到這一點,我們的綠色節目、綠色文化,往往會因為收視率而導致其在最重要的媒介平台上無法生存和放大。所以,頻道製是未來構建更好的電視景觀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胡:如果能成功實現從中心製到頻道製的轉軌,就可能為未來設立公共頻道鋪平道路。這個公共頻道要和商業化的頻道分開,不靠收視率和市場作為支撐,而是由納稅人的資金實現它的社會責任。有了頻道製的前提,公共頻道和商業頻道才能各司其職,有的以“綠色”為指導,有的以“收視率”為指導,謀“魚”的謀“魚”,求“熊掌”的求“熊掌”,從大的方麵看,可以實現“魚”和“熊掌”兼得。
吳:這個比喻十分形象。從現狀看,頻道責任不清,訴求不明,就會無所適從。因此,頻道製改革在央視,在中國電視業界,未來將會引起巨大的變革。央視的改革其實是先做戰略布局,各個頻道要占領什麼,把相應的內容歸攏,然後在頻道製基礎上實施品牌化。品牌不是自己認為我是什麼,而是在傳播的對象心中是什麼,品牌是受眾心中的一個概念。如果不能讓特定頻道針對特定受眾,滿足相應的需求,還是什麼內容都有,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品牌化。所以,頻道製對能不能形成品牌化也起著關鍵的作用。
省級衛視:定位求突圍
省級衛視定位不是“專業”頻道,而是有“特色”的綜合頻道,體現在黃金時段主打的幾個特色欄目、品牌欄目“定位”確實是省級衛視的生存和發展之道,這一熱潮還會延續。定位成功的最大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相信電視的力量”
胡:省級衛視經過幾年的積澱,從過去的躍躍欲試、蠢蠢欲動,到2005年終於形成“噴薄而出”之勢,其定位熱潮迅速蔓延成為一個洶湧澎湃的景觀,這應該說不是偶然的。
吳:去年省級衛視的表現,是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一個反應。從大環境來看,平麵媒體、戶外媒體以及其他多種新媒體,都對電視媒體構成了新的壓力。再一個,就是學界、專家所說的“上擠下壓”的問題:“上無天時”,國家的政策是限製性發展,節目內容、主持人、節目形態、編排方式、廣告監管等等都有很多限製;“下無地利”,缺乏貼近性,沒有和地麵頻道競爭的優勢。第三個背景,就是中國媒體長期的無戰略狀態,或者說傳統戰略狀態。媒體的領導通常受到的都是宣傳管理的訓練,做事情靠紅頭文件。但是1979年之後的改革,實際上已經把媒體逐步推向了市場。進入新世紀以來,一些媒介的領導借鑒企業和國際媒介的經驗,進行戰略思考和實踐,開始了自身由傳統的媒介管理者向新時代的媒介領導者的轉變,並且迅速從市場得到更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