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年紀念日,英美的媒體就對諾曼底登陸戰役大書特書,而且,媒體總是在有意無意地向人們灌輸這樣的觀點:諾曼底戰役是歐洲戰場最關鍵的一戰,是歐洲戰場由退卻轉入反攻的轉折點。久而久之,仿佛這場戰役如此重要,仿佛沒有這場戰役歐洲就不會解放,德國就不會失敗,但實際上,諾曼底戰役根本不是一場能決定歐洲戰場命運的戰役,而僅僅是一場英美重返歐洲的標誌。
英美把1944年6月6日稱為“最長的一天”,他們總是在吹噓這場戰役如何艱苦,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但實際上,擁有英美那樣的工業能力和物質保障,可以說是個人就能打贏這場戰役,區別隻在於組織策劃上是否嚴謹,也就是說損失大小而已,但絕不存在失敗的可能。
這樣說並非狂妄之至,正相反,如果你了解了英美所具有的實力,那麼你就會說,“擁有這樣的物資保障,我也能贏!”況且,英美聯軍實際上在這場戰役中幹的並不怎麼樣,從損失情況上看,他們甚至比德國人損失的還大——英美聯軍於諾曼底登陸後,一路上幹得並不怎麼漂亮,麵對德軍並不算猛烈的反擊卻顯得動作遲緩,僅僅為了擴展登陸場就消耗了兩個月的時間,可以說是在慢悠悠地的前進。直到8月底才開進巴黎,而巴黎的德軍早已撤出,是法國抵抗組織的人組織了迎接。相反,德國僅僅在付出了與英美聯軍大體相當的損失之後就撤進了齊格菲防線,而身披重甲、擁有精良機械化裝備的英美軍隊在一馬平川的法國平原上卻根本沒有打出德軍那樣的閃電戰,到了齊格菲防線前更是被阻擋了下來。英美聯軍在諾曼底短短兩個月激戰中就傷亡近20萬人,其中陣亡3.8萬人,而處於嚴重弱勢的德軍傷亡也是20萬人,陣亡約6萬人,投降就俘的也有20萬。以這一戰果來看,英美聯軍與其說是勝利還不如說是恥辱,老弱病殘的幾十個德國師卻與裝備充足、裝甲力量、空中力量都占絕對優勢的英美聯軍損失相當,這難道可以說是英美聯軍的勝利嗎?而且,這時德軍的士氣已經非常低落,諾曼底登陸後德軍投降的人數與傷亡人數相當,相比之下,在1943年最後四個月的東線戰場,德軍傷亡高達100萬人,但投降的卻隻有9.8萬人。而且,這種抵抗意誌軟弱不僅僅是在德軍下層,在德軍高層中也出現了企圖謀殺希特勒然後與英美媾和的打算,因此,德軍可以說基本放棄了與英美聯軍對抗到底的打算。
根據對第二次大戰中德軍死亡統計數字來看,共有500萬德軍陣亡,而其中約400萬是陣亡在東線,在各個占領區陣亡的士兵大約有幾十萬,而與英美軍隊作戰中死亡的不超過50萬人,也就是說,龐大的英美軍隊實際上消滅掉的德軍與德國占領區各遊擊隊擊斃的德軍數字大體相當。自敦刻爾克大撤退到諾曼底登陸前,在整個歐洲大陸已經找不到英美軍隊的影子,各地的抵抗組織分散而形不成足夠的威脅,也就是說,是蘇聯在單獨同德國作戰。幾乎是整整3年時間,德國在東線集中了200多個師,而被英國誇誇其談的北非戰場僅僅有隆美爾的4個師,而且這4個師幾乎得不到充足的物資供應。隆美爾最終從非洲撤出也並非蒙哥馬利從戰場上驅趕出去的,而是德國軍隊受製於物資供應,最終無力支撐下去,而且,隆美爾的部隊幾乎是完好無損地從非洲撤了出來。相反,在蘇聯戰場莫斯科會戰、庫爾斯克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等幾次大戰役就導致德國損失幾十萬人。即使這樣,到1941年6月英美聯軍發動諾曼底登陸時,蘇聯仍然吸引了180個師的德軍,而留在大西洋防線的僅僅隻有幾個師,而且這些德國部隊大多都是些老弱殘兵,征召的都是老人或者孩子,傷病人員占了相當比例,如駐諾曼底的德軍中就有所謂“胃營”,即由於這些人都是胃病患者,為了統一的提供適合食物而集中到一個營中;還有所謂“肝營”,即集中了一些肝炎患者,防止他們擴散傳染,也方便集中提供藥片治療。因此,在西線隻有50個師,其中有20個師分散在法國各地,在大西洋防線隻有39個師,而真正部署在大西洋壁壘第一線的隻有區區7個師,他們負責的區域卻長達200公裏。
另外,不僅僅軍隊數量和兵員素質上差別巨大,我們知道,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是物質,英美與德國在這方麵的對比更令人驚愕。據德國的統計,戰時美英兩國的工業產量是其德國的4倍半,在整個戰爭期間,德軍的主要力量又都是投放到了東線戰場,而真正用來對付英美的物質隻有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在諾曼底戰役中,德國實際上根本沒有真正對付英美,英美聯軍在諾曼底的登陸可以說是穩操勝券,精心的戰略欺騙和進攻準備隻是為了盡量減少傷亡而已。在1944年,在諾曼底登陸戰前夕,美國的福特公司和紐約、曼徹斯特船廠能夠提供的軍用物資大的驚人——僅為諾曼底登陸就生產了1.37萬架飛機,4000艘艦艇,正是這些無與倫比的艦船、飛機才使得英美聯軍在6月6日這個登陸第一天就運送了13萬先頭部隊、1萬輛作戰車輛,此外還有2.4萬傘兵和上百輛輕型坦克被空降到諾曼底地區,此後43天中,這些龐大運輸艦船就將165萬軍隊和4000輛坦克上岸,與之相比,可憐的西線德軍隻有老弱的50萬陸軍和500架飛機、1000輛坦克和41艘潛艇。這也正是斯大林羨慕不已的地方,他不無感慨地說:“就其規模、就其宏大的布局,以及傑出地執行計劃情況來講,在戰爭史上從來也沒有過足以和它類比的事業。”——他當然感慨,當蘇軍攻擊克裏木半島的時候,由於缺乏登陸船隻,連小漁船都征用過來了。
與之相比,德國戰時經濟的匱乏就顯得非常顯著,即使是單獨對比蘇聯德國也已經顯出不足——由於納粹德國鑒於一戰的教訓不敢過大地消減民用消費品,一戰正是由於民用物資過度匱乏導致民怨沸騰,最後導致革命爆發。因此,德國還不能把全國經濟全部轉入戰時軌道,必須為民眾留有一定比例的消費品供應,這就更加劇了軍用物資供應的緊張。故此,德國軍工生產不但無法與英美相媲美,甚至無法與蘇聯相提並論——蘇聯由於擁有遼闊的國土,因而在石油、礦產、工業生產(尤其是軍工生產)等軍事方麵具備相當雄厚的潛力。而且,當主要麵對德國的地麵攻擊的時候,由於蘇聯不需要麵對海洋威脅,因此可以把全部資源全都投放到陸地戰戰爭中,因而,當時蘇聯幾乎放棄了耗資巨大的海軍裝備的生產,全力製造坦克、火炮和輕型戰鬥機、強擊機等,在坦克(含自行火炮)產量上對德國達到了10萬輛對4.2萬輛的優勢。
因此,英美所謂宏大的諾曼底登陸實際上隻要在諾曼底海灘上取得一個足夠大的登陸場一切勝利的條件也就具備了,正如隆美爾所說的那樣,戰爭的勝負就看能否在第一天能否把英美軍隊趕下海,否則一切都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