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作者訪談(1 / 2)

1.寫作古北口抗戰這一題材的初衷是什麼?怎麼發現這一素材的?

七八年前,一次路過古北口長城,在古北口鎮南山的南坡下,看到一座烈士陵園,裏麵是一座大墳,稱肉丘墳,埋了三百多位當年長城抗戰的國民黨官兵。為了解這些官兵,我走進古北口村,在村口,我問幾個村民,哪兒能買到介紹當地的書籍。一位四十多歲的當地婦女說:“我給你看看還有沒有了。”於是,我在村子裏等了一會兒,她拿來四本書。書名是《古北口往事》,作者白天。書上有定價,每本十元錢左右。那位婦女說書不是她的,要價八十元。我付了八十元。回到家後,我認真地讀了這幾本書,書上最吸引我的是《支那七勇士》。雖然隻有一千多字的短文,但記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接下來,我收集了大量的古北口長城的抗日文獻,進一步了解了當年長城抗戰中古北口戰場的慘烈。後來,我又多次到古北口,走遍了那裏的長城,爬上了帽兒山,祭拜了七勇士的陵墓。創作的衝動也隨之產生了。

2.國民黨軍二十五師,是中央軍嫡係軍隊,在抗戰中有“千裏駒師”的稱號,這是他們在全麵抗戰前的一次重要的長城會戰,也是對軍隊的生死考驗,你對這支軍隊了解多少?這次戰爭對他們以後的抗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了解二十五師,是從古北口開始的。這是一支長城抗戰前剛組建的部隊。特別是杜聿明的七十三旅,其中包括戴安瀾的一四五團在內,全是剛招收的新兵,正在新兵訓練。上戰場前,這些新兵沒放過槍,沒扔過手榴彈。否則,關麟征師長不可能在攻打將軍樓時,士兵扔出沒拉弦的手榴彈而使日軍得到反擊時間而負傷。假如不是有關麟征、杜聿明、戴安瀾這樣的軍官帶領,這樣一群士兵,是不能打仗的。正是古北口一戰,鍛煉了官兵,這才有後來的“千裏駒師”。

3.相信你在寫作這本書的同時,對於書中的一些國軍將領做了詳細了解,你怎麼看待戴安瀾將軍?

戴安瀾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戰鬥中他身先士卒,愛護官兵。指揮中他有智慧,在沒有炮火的防守中,他能守住陣地。在被敵人兩麵合圍的情況下,他能把隊伍帶出來,能不留下傷員,雖然戰鬥中他也負了傷,但他還是親自在後麵掩護,這在國民黨將領中是難能可貴的。同時他對戰爭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戰後他寫下了《痛苦的回憶》一書,總結了古北口戰役的經驗教訓,並告誡官兵。這才有後來的昆侖關大捷、遠征軍血戰。官兵們跟著這樣的長官作戰,哪有不拚命的道理。

4.這場戰役對於戴安瀾來說,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他通過麵對麵地與日軍交戰,認為:隻有精兵強武,才能戰勝日本。中日關係是不可調和的,在戰爭沒有分出勝負之前,一切外交辭令都沒有用,不能對日本抱有任何的幻想,隻有血戰到底,戰勝日本。這在他的《痛苦的回憶》一書中已有明確的觀點。

5.你在後記中也簡單介紹了戴安瀾將軍遠征緬甸的事跡,最後以身殉國,能否給我們詳細地講述一番。

戴安瀾在1942年3月隨第五軍軍長杜聿明遠征緬甸,時任二○○師師長。3月19日進行了“同古守衛戰”,迎戰日軍五十五師團。由於戰鬥打得十分殘酷,他抱著必死之心,在22日寫了兩篇遺囑給妻子。戰後,美國軍方的史料中這樣記載著:“被稱為‘有才能、魄力並有相當大膽量’的戴安瀾將軍從1942年3月19日至3月30日堅守並保衛了位於曼德勒去仰光途中的鐵路交叉點同古鎮西塘穀。據官方記載,這次行動是‘所有緬甸保衛者所堅持的最長防衛行動,並為該師和它的指揮官贏得巨大榮譽’。”接下來是“平滿納會戰”、“棠吉攻擊戰”,戴安瀾帶領全師浴血奮戰,身先士卒,取得讓美軍都為之讚歎的戰績。在接下來的撤退中,二○○師處在孤立無援中,戴安瀾帶領全師剩下的5800名官兵朝北撤退,他要把官兵帶回國,重整再戰。5月17日晚8時,戴安瀾將軍在康卡村指揮作戰時,胸、腹各中一彈。重傷後的戴安瀾依然指揮部隊衝出重圍,朝祖國前進。部隊到達茅邦時,戴安瀾已說不出話來,可他還是手指地圖,為部隊定下了撤退路線。5月26日下午5時40分,戴安瀾將軍在茅邦村與世長辭,時年三十八歲。6月25日二○○師官兵抬著戴安瀾將軍靈櫬到達祖國的漕澗集,為戴安瀾將軍舉喪三天。7月12日戴安瀾將軍靈櫬到達昆明,上萬人前來哀悼。因為戰爭,直到1948年5月3日才在安徽省蕪湖小赭山舉行了公葬。二○○師出國時9000名軍人,回到祖國僅有4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