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三百九十九章一切皆在狄青(1 / 2)

狄青率領的上四軍是在楊懷玉從青海路對吐蕃發動進攻時,才接到趙禎留在參謀兵事院的密旨從神都城出發的。

數月的時間他率領捧日軍、天武軍、龍衛軍從神都城出發一路輾轉抵達四川路,前段時間剛剛抵達大金川,全軍駐紮在西岸卻不敢再度行軍。

參謀兵事院留給他的旨意很簡單,讓他在大金川待時而動,馳援瑪兒敢,這裏是四川路和吐蕃的交界之地。

即便是越過了大金川,土地依舊是屬於四川路雅州治下,所以大軍在這裏能夠得到充足的補給,同時也能通過行軍訓練大軍對高原的適應。

吐蕃人在麵對大宋的進攻後便失去了對邊境的掌控能力,探馬找到大宋軍隊的無情絞殺,即便是知道大宋再刻意製造佯攻,吐蕃也無限顧及,因為吐蕃已經變成了“聾子瞎子”。

但越靠近瑪兒敢,吐蕃的探馬便越多,狄青不敢輕易冒進暴露行蹤,但又不能離得太遠,一麵支援不及時。

眼下大宋唯一知道趙禎所在的人不超過五個,除了楊懷疑和王韶這兩位將軍外,便隻剩下蔡伯俙和三才了,另一個便是率軍馳援的狄青。

趙禎和狄青配合多年,君臣之間的信任自然是無以複加,趙禎相信狄青,而狄青知道趙禎誘敵深入的計劃。

而這個計劃成敗的關鍵就在於自己率兵馳援的速度和距離,為了萬全起見,狄青在越過大金川之後並未固定的駐紮在某處,而是不斷的向前緩緩推進。

一來可以訓練將士適應高原上的氣候,而來便是縮短和瑪兒敢城之間的距離,同時也在增加從雅州前來的補給路線。

大金川和折曲河之間的土地原本屬於康巴人,但隨著康巴人的消失,這裏成為了一片無人的區域,沒有多少可供補給的城池或是關隘。

吐蕃人的探馬輕易也不敢涉足這裏,畢竟在荒蕪的高原上很可能便是有去無回,隻有攜帶糧草和輜重的大軍才能無懼這裏的荒蕪,向前不斷的推進。

大宋對軍隊的口糧已經做出了很大的改變,減少體積,增加攜帶數量,但對馬匹需要的草料卻是難以“壓縮”的。

唯一的好處便是能通過高原上的草場進行補充,這在最大程度上緩解了大軍的壓力。

有狄青這位“大宋戰神”一般的人物坐鎮軍中,上四軍的將士並不擔心,雖然少了神衛軍,但上四軍依舊是上四軍。

他們都是各軍中的精銳抽調組建,之前也經常到邊關之地換防,以磨煉鬥誌和戰力,相比之下他們裝備精良,補給充足,在戰場上可發揮扭轉乾坤個的作用。

隻不過上四軍的將士們不明白,為何不讓他們作為西征吐蕃的主力,而是讓永安軍作為南路的主力。

雖然神衛軍也在其側,但畢竟整個上四軍都是戰力最強的存在,若是龍上四軍攻伐吐蕃,興許已經拿下邏些城了…………

狄青對於軍中的言論也是知曉的,但他卻並未解釋,軍人便要服從調遣,哪有商討的餘地?

此次前來調集上四軍共計六萬三千人,相比之下隻不過是三十六萬上四軍的六分之一罷了,但就是這六萬人已經足夠掩護瑪兒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