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在高原上前進的速度很快,但又很慢,這是吐蕃人發現的一個特點,之所以很快是因為宋軍行進的速度很快,他們第一次見到那麼多的馬車出現在高原上,宋軍幾乎都是在乘坐馬車前進,其他人也是在騎馬趕路。
這使得宋軍的行軍速度很快,但同時宋軍推進的速度又很慢,吐蕃人不是傻子,他們知道宋軍這是在拖延時間以獲得後方的補給,軍中的糧食越多,宋軍的危險便越小。
兩軍交戰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吐蕃人脫誤可退,同樣宋軍也是如此,宋軍一旦戰敗,三十萬大軍戰敗,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是“以大欺小”但楊懷玉的壓力也大,他率領三十萬大軍,若是被吐蕃人給擊敗,那必定是遺臭萬年的將軍。
誰能想到大宋現在居然輸不得了?他知道眼下就是關乎國運的一戰,一旦吐蕃被拿下,大宋的四周幾乎便是鐵桶一塊,其他的外朝對大宋毫無威脅。
宋軍在積石山便停了下來,對麵的吐蕃人已經有些忍不住了,但楊懷玉想不明白為何吐蕃人不再積石山伏擊他。
吐蕃人當然想要伏擊宋軍,但他們卻更希望用積石山來拖延宋軍的後勤補給。
積石山乃是祁連山的一部分,在吐蕃人的認知中這座有匈奴人起名的祁連山幾乎宏偉不可翻閱,也是一道漢人難以逾越的屏障。
但對於這片土地,漢人卻有自己的記載,早在上古時期,華夏文明便已經接觸到了這片土地。
《尚書·禹貢》中有“浮於積石”、“導河積石”之說。後被司馬遷引入《史記·夏本紀》中。
《史記·集解》曰:“積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經也。”《史記·索隱》又曰:積石在金城河關縣西南。積石峽穀自古是蘭州黃河穀地通往吐蕃高原的要隘。
積石山的峽穀乃是進入吐蕃高原的要道,此地在角廝羅的控製下設立了積石關,宋人喚曰“積石鎖鑰”。
鎖鑰一詞可見此地的重要,吐蕃人在山上隱藏了軍隊,同時也在不斷的加固積石關,對於吐蕃人來說,這裏是阻止宋軍前進的第一道防線,同時也是試探宋軍戰力的最好辦法。
兩軍交戰,最想要做的便是試探對方的戰力,這是誰也躲避不了的問題,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吐蕃人對宋軍的了解還停留在西征西夏的程度上,畢竟角廝羅這麼多年來並未知曉宋軍的戰力,即便是大宋攻伐青塘,雙方之間也沒有多少真正的戰鬥,角廝羅的青塘部一心想要撤走,他不願自己部族的勇士和宋軍刀兵相向,不是心存敬畏,而是恐懼。
當時的他知道大宋的戰力有多麼強大,自然不願意讓青塘部的勇士做出無謂的犧牲,撤向高原才是他們的緩兵之計。
宋軍不斷的前進而吐蕃人不斷的後退,雙方之間雖然劍拔弩張,但卻並未交戰。
積石山下的關隘已經被吐蕃人加固的極為堅固,但吐蕃人依舊覺得不夠,他們自己都知道火器有多厲害,宋軍的火器比吐蕃的更為高明,這是他們心知肚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