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禎縱橫沙場多年,對於敵人的分析早已盡在掌握,眼下是東城豪門最為難纏的時候,“真刀真槍的拚殺”趙禎並不擔心,但若是在情義上糾纏,那事情就大了。
當初那群誥命在宣德門外的陣仗可不小,事情鬧大了要不是皇後發威根本難以收場,眼下趙禎最好的辦法就是避而不見,徹底斷絕他們的出路。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話可是在為逃跑者找借口,而是真真正正的兵家法門!
趙禎在和包拯扯完之後,便獨自一人出宮,宮中的親衛已經在宮外準備妥當,趙禎的親衛在皇宮內外有倆個府衙,在宮外的府衙是最為隱秘的存在。
隻要趙禎離開皇宮,他的安全便交給了宮外的親衛負責,所以趙禎每次出宮都是輕裝上陣,隻要他離開皇宮,便沒有人能掌控他的行蹤,同樣這也是大宋朝臣們最頭疼的事情。
趙禎就是為了方便,同時也要抵擋外部的壓力,這是他最好的應激手段,皇帝在皇宮中,天下人都安心這是理所當然的,但同樣天下人也都知道皇帝在什麼地方!
皇宮不光是大宋的權利中心,還是一座牢籠,皇帝在宮中時刻受到天下人的“監視”,雖然皇宮之內不好監視,但皇宮外麵便不好說了。
隻要皇帝的儀仗離開皇宮,那必然是會受到朝堂上下的重視。
所以趙禎悄悄的離開皇宮而不是大擺儀仗的離開,這神都城中還不知有多少勢力在緊盯他。
當然,作為大宋的皇帝,趙禎逐漸了黑手,親衛,甚至是不為人知的死騎,想要隱秘的出宮不被發現,實在是太過容易。
趙禎從來就沒有打算在皇宮中修建密道的打算,不需要也根本就用不著。
一國之都,一旦遇到危機萬分的時刻,即便是用密道也逃不出去,城內會放止敵人挖地道破城,會有分割的橫道,再加上聽甕幾乎難以躲過。
同樣的城外也會有敵人準備的橫道以及聽甕,城中的密道想要發揮作用幾乎比登天還難,深挖也是可以的,但深挖的風險太大。
所以趙禎從來就沒有想過在皇宮修建密道,所謂的密道其實就是宮中的“避火門”,就像後世遇到火災時的逃生通道一般,將作監在設計神都城皇宮時特意製作的。
這麼大的皇宮,一旦著起火來,火勢龐大的情況下誰也不知道會燒到哪!但這樣的密道其實沒有什麼作用,隻是給皇宮中的人逃離火災的安全通道而已,尋常有專人看守,等閑不得啟用。
而趙禎離開皇宮的辦法有很多,並非走的“避火門”而是走的安定門邊上“小偏門”這是入內內侍省宦官常用的小門,為的是方便這些宦官探家。
趙禎已經把這些宦官當作是宮中為他服務的侍者,而不是家奴,這一點從他們的待遇上便能體現,同樣也給了他們休假以及探親等多種福利製度。
13464/521197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