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契丹人的眼中,隻要死守上京城,宋軍就休想輕易北上,追擊北遷的隊伍,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不光張儉知道,凡是有點腦子的人都知道,契丹的士兵們隨著宋軍的越來越近,也越來越堅定,他們的責任就或是說活下去的意義就是為了守護契丹的未來。
在那長長的北遷隊伍中,有他們的孩子,婆娘,父母,親友,他們能後退嗎?
不能,他們現在能做的就是死守上京城,能拖延一刻鍾也是極好的,這樣他們的親人就能走的更遠些。
隻不過宋軍這次不再化整為零的分散作戰,而是組成了軍陣,張儉知道這才是漢家最可怕的地方,要說打穀草,誰不會?
宋軍,契丹軍,即便是女真騎兵都會打穀草。
但宋軍的軍陣作戰才是最拿手的,這是漢家最拿手的東西,即便是騎兵也能做到步兵的軍陣配合。
遊牧民族作戰方式和漢家的作戰方式完全不同,馬匹和無與倫比的機動性賦予了他們有著天生的優勢,但在契丹和大宋之間的戰爭中消失為無形。
眼下的戰爭狀況已經完全顛覆,宋軍的速度更快,裝甲更強,刀劍更鋒利,弩箭的射擊距離更遠,人數更多,國力更強盛,這些東西拿出個兩三樣來就能讓契丹人吃不消。
何況都集中在一起,更是讓契丹人這種遊牧民族的戰爭理念相形見絀。
契丹人也有排兵布陣,也有伏擊和進攻,隻不過騎兵作戰不會和步兵作戰那樣有條不紊。
他們往往是見縫插針,遇到破綻之後便迅猛出擊,否則襲擾包圍,他們最不願直接麵對的便是令行禁止的漢家軍陣。
即便是一隻老虎遇到渾身是刺的刺蝟也無法下口,隻能從它最柔軟的地方進攻…………
但令行禁止,說的簡單,可能做到的無一不是精銳,而能做到這一點的宋軍人數不是百人,不是千人,甚至不是萬人,而是百萬!
這一點要歸功於趙禎當初在軍中規定的種種製度,一旦入了大宋軍旅,所有行動隻能聽從指揮,“服從是軍人的天職。”這句話已經被趙禎刻進了宋軍士兵的骨頭裏。
為何要對所有的新兵進行正步訓練?為何要讓軍中的所有東西擺放一致?趙禎知道自己不一定會訓練士兵,但他卻知道服從在軍中的重要性。
於是乎他的體能訓練被參謀兵事院的參謀們改變,他的戰術思想也被改變,隻有和服從性相關的東西被全部保留下來。
所以才能做到眼下的宋軍百萬,令行禁止,揮臂如一………………
有創新就有改變,在大宋國力如日中天的情況下,參謀們改變了作戰方式,用戰車提高了步兵的行軍速度,替代了他他們用腳行軍的作戰方式。
一來加快了他們的行軍速度,二來保存了他們的體力,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步卒可以參與到有效的追殺之中。
大宋的軍陣在距離上京城較遠的地方隻能發出悶雷般的聲響,可隨著距離的越來越近,聲音變得越來越有震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