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朝上京城中所發生的一切大宋完全不知曉,或者說天下人都不知曉,隻知道中京道的戰事愈發的僵持,義軍和武烈軍在中京道遭遇了遼朝的強大阻擊。
遼朝一改之前的固守城池的態度,反而開始了主動出擊,這是之前極少有過的事情,尤其是宋遼之間地位轉化之後,遼朝就極少主動出擊了。
眼下中京道的義軍人數不斷的減少,或是抵擋不住遼軍的進攻被擊潰的,義軍中的人自然也就成了契丹人的奴隸,屠殺雖然結束了,遼朝不可能把所有的漢民都屠殺掉。
但作為奴隸的活下去,並不比死亡來的好,想想這些人原本是漢民,雖然不及契丹人的地位高,但卻怎麼也是個人,別人也會把他們當作人來對待,可一旦入了奴籍,成為契丹人的奴隸,最終的結果可好不到哪去。
為什麼要起義?
因為漢民與契丹人之間的矛盾,漢民希望獲得更好的生活,他們在遼朝快要活不下去了,但現在,入了奴籍的他們活的更加不堪,更加難受,這起義還有什麼意義?
許多小股的義軍在遼朝的壓力下不戰自潰,遼人並非都是愚笨,蕭撻裏的計策非常好,並不讓人屠殺漢民,相反給他們一條活路,隻不過這條活路卻一場的艱辛,她要讓世人看清楚,這些漢民的起義不過是過上比原先更差的生活。
這樣一來便會有部份漢民開始打退堂鼓,漢人總是這樣,逼得沒有辦法之下要叛逆,叛逆之後發現風險比預期要大得多,於是便偃旗息鼓。
這是分化義軍的重要手段,而蕭撻裏幾乎是做到了翻手雲覆手雨的程度,簡單的計策便把人心揣摩的透透的。
但僅僅是這樣已久是不夠的,小股的義軍容易對付,他們多是聽信別人忽悠,自己以村落為基礎組建起來的,其中有不少還處於觀望的狀態,既不願現在就走,也不願投靠勢力較大的義軍部隊。
瞻前顧後的他們解散速度很快,因為本就是地方武裝或是百姓的他們放下手中的刀劍,木質的盾牌,以及那道紅色的頭巾便立刻成為遼朝老老實實的漢民了,對於這些人,朝廷是完全不會去追究的。
如此一來在中京道的土地上便隻有四股義軍了,而且其中有兩支隊伍已經在武烈軍的勢力範圍內,遼人稍稍忌憚一些,但剩下的兩支卻較遠。
於是這兩支義軍成為了遼軍首當其衝的目標。
蕭撻裏並不在意東部沿海北進的宋軍,因為這支宋軍的最終目的地她已經知曉,一路上隻需設置障礙即可,至於投靠宋人的韓家…………此時再派人去錦州永樂城怕是也已經找不到,不必費工夫了。
蕭撻裏相信,韓家隻是一個開始,接下去會有更多的漢民世家離開大遼,或是漢臣!不過這些都在她的意料之內,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要走的終究是留不住,即便是強留下來,雙方之間都會猜忌彼此,蕭撻裏可不會在自己的朝中養著這些隨時會逃走的人,與其讓他們在關鍵時刻逃走,不如讓他們現在就走,也好讓出店鋪,地契之類不可帶走的東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