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使者哪能是大宋文臣的對手,所有前來參與朝會的朝臣也不傻,現在明顯是一致對外的時候,既然相公們都不反對,他們自然達成一種空前的團結,。
當然其中有許多人還是突然知官家要納西夏太後為妃的事,但很快他們便覺得理所因當,官家自親政以來,打破了許多陳規舊俗,所以在朝臣們眼中納妃之事也算不得什麼,最主要的一點是,沒藏黑雲帶來大宋的嫁妝實在太豐厚了。
能和談的事情自然要和談,若是能兵不血刃的拿下整個西夏,這件事史無前例的事情,也將是本朝所有朝臣的功勞。
上首官家平淡的眼神和態度擺在那裏,若是官家真的希望通過武力奪取西夏早早便會開口反對,此時的沉默便說明了一切。
大朝會散去後,作為西夏使者的周常有些呆滯的走出乾宇殿,今天朝見大宋天子實在太過“刺激”得到的結果也讓人意想不到,無數的信息向他撲來,西夏歸宋,黨項百姓必須內附內遷!大宋將會派遣官員在西夏開府建衙,而西夏太後要入大宋天家以保證黨項以及大宋的利益!
最讓周常震驚的是,剛剛在朝堂上所有的朝臣沒有一位站出來說此事於禮不合的,這還是最重禮法的漢家王朝嗎?
當然是,大宋的朝臣隻不過把關於禮法的討論放在後麵進行,以奏疏的方式向趙禎上奏,或是行文兩府相公,千年以來漢家王朝的政治智慧造就了今日的局麵,朝臣們即便是有所疑議也會放在朝內討論而不會在外臣麵前大加反對。
事實上在散朝之後,兩府相公的案頭便堆滿了朝臣的文書,趙禎的案頭也好不到哪去,凡是有權上奏的朝臣都上了奏疏,不過還好,沒權上奏的都把文書發到了兩府的案頭,這些奏疏都是詢問趙禎迎娶西夏太後於禮不合該怎麼辦的,趙禎一概留中不發。
讓這些朝臣去問兩府的相公去吧!他們一定會比自己解釋的還好好到位,一國之君怎麼能回答這種問題呢?!
很快朝堂之中的消息就傳到了民間,從古至今天子腳下的百姓就比任何地方都八卦,朝臣們散去或是去衙門公辦,或是去酒樓茶肆用餐,大宋的朝臣就是這樣輕鬆,趙禎也不打算去管,畢竟是一個時代的習慣,隻要能把差遣該辦辦完就行,反正有勘磨等著他們……
於是這些在酒樓茶肆中的朝臣們便開始談論今日在朝堂中的奇事,文人最是喜歡高談闊論,一時間整個酒樓便知曉,茶肆中也流傳著這段神奇的“佳話”。
就連說書的先生都在打聽完整的內容,以便可以繪聲繪色的講出來,這一天的茶水錢就能頂得上這個月賺得多嘞!
郝一口是甜水巷有名的說書人,這全賴他打聽消息及時,總能在同行剛剛收到消息的時候便已經準備好說辭,這一次又是他最快。
“諸位看官稍待,我朝天子欲收複河西故地,命狄帥率軍西征,這事諸位都知曉,也沒什麼好說的,我大宋兵甲所致,什麼天險關隘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