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軍城位於整個河西走廊的東部,大自然得天獨厚的賦予了它特殊的平原地貌,而在它的四周祁連山聳立於南,焉支山雄踞於東,龍首山屏障於北,丘巒起伏,溝壑縱橫。
這裏是重騎兵衝鋒的理想場所,平坦的地勢沒有多少的起伏,石虎率領的鋼鋒鐵騎在一個大機動回旋的同時,騎兵們端起馬鞍上的準備好的棘輪弩向西夏騎兵進行射擊,以求最大程度上的殺傷敵人,大宋的棘輪弩已經換代數次,這是專為騎兵所設計的馬上棘輪弩,雖然射程減少但也小巧方便許多,並且單手便可以完成上弦動作。
老練的騎士甚至可以撒開韁繩以雙手操之,束帶繞在板甲的立領上便可起到穩定弩箭的作用,箭支在觸手可及的箭袋之中,上弦,搭箭,擊發,裂帛之聲驟然響起,八千人的騎兵甚至不需要精確瞄準便可把讓飛蝗如雨的弩箭紮緊數萬人的西夏騎兵中。
西夏人的號角聲響起,所有的騎兵除了拖延大宋西路軍本陣的外,在聽到號角聲之後便全數向這八千人的騎兵隊伍衝去,他們已經把這八千人的騎兵當成了最大的敵人,勢必要圍剿消滅,否則便會對他們造成更大的傷害。
西夏人也不傻,如噎在喉的感覺令他們的人數優勢施展不開,而宋軍和青塘聯軍的氣勢愈發的高漲了,一旦久戰必會影響士氣,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都被鋼鋒鐵器的驚人殺傷力給嚇到了。
人一旦遇到最大威脅的時候,往往是拚盡全力的消滅它,西夏援軍便是如此,在他們眼中這八千人的大宋騎兵就是他們最大的威脅,青塘聯軍是西夏人的手下敗將,而多是步卒的西路軍所帶來的威脅遠沒有這八千人來的大。
於是壯觀的一幕出現了,數萬人的西夏騎兵開始對八千人的鋼鋒鐵騎發起圍剿,石虎見狀非但不慫,胸中的戰意更是高漲,嘶聲大喝:“執槊!”
簡單明了的一道軍令在騎兵中被接連大聲的重複,八千人的鋼鐵洪流舍棄了手中的棘輪弩,就在隨手插進馬鞍的同時撈起得勝勾上的馬槊。
騎槍雖然能對敵人在交戰的一瞬間造成大量的傷害,但拿東西畢竟不是持久作戰的兵器,隻不過在一次衝鋒中便已經全部消耗殆盡,隻能用於衝鋒和破陣,像這樣的反複衝殺自然是馬槊這種騎兵之王!
甲騎具裝的鋼鋒鐵騎配上一柄上好的馬槊,戰鬥力瞬間飆升,馬槊和騎槍不同,雖然在長度上相近,但馬槊出色的柔韌性和硬度是騎槍所不能比擬的。
棘輪弩的弩臂原料一般是桑木,而馬槊的原料則是柘木。又名桑柘木,是桑木之中名貴的一種,被視為槊的首選,其硬度與柔韌度均極其出色。
馬槊在大宋經過一段了相當曲折的旅程,最後在趙禎的努力下再次成為騎兵的王牌武器,在真宗朝的時候,大宋缺馬,騎兵稀少,製作一柄馬槊的木材完全夠製作十架強弩,並且馬槊的生產成本太過高昂,這一騎兵中的利器便成為皇帝儀仗中的禮器所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