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四章張儉與狄青(2 / 2)

且不說為了燕雲遼朝投入多少,單單是遼皇戰死在這裏便使得遼人不會善罷甘休,豈能拱手送與大宋?張儉此行一定還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既然如此隻能等官家遣使而來了。

張儉坐在牛車踹了前麵駕車的書童一腳,這個孩子完全被大宋的甲士嚇到了,說實話,這也是張儉第一次如此靜距離的觀察大宋的騎兵,如果以前說大宋的騎兵可以媲美大遼的契丹勇士張儉是絕不相信的,但眼見為實之後,他不得不承認大宋的騎兵之彪悍不弱於大遼,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人馬具甲不說,單單是馬背上的馬甲就足夠晃眼,甚至比大遼契丹勇士身上的盔甲材質還要好,張儉看的相當眼紅,馬上騎士的盔甲更不用說,澤光發亮的仿佛能刺瞎人的眼睛,完美的曲線和高高的立領足以顯示它優越的防護性能,這便是所謂的大宋板甲了吧?

每個騎士身上的都帶著長長的馬槊,這東西可不是尋常的兵器,乃是戰場上數一數二的神兵,這個起源於漢朝的神兵興起與騎兵為主的戰爭時代,魏晉,隋唐都有相當大的發展,而他的製作確實相當複雜和考究,也隻有大宋這樣財力豐厚的王朝才會用他大規模的裝備騎兵。

馬槊分槊鋒與槊杆兩部分,槊鋒刃長如同一把寶劍,仔細觀察之下張儉發現大宋的槊刃甚至有八麵之多,如同漢劍一般,長長的槊身更是發揮了它一寸長一寸強的優勢,普通的魚鱗鎖子甲、鐵圜甲、明光鎧,在破甲的槊之下,必定一擊而破。

這不禁讓張儉想起南朝的梁簡文帝,此人風流瀟灑、文采斐然,甚至把製槊當做作詩,還專程做《馬槊譜序》:“馬槊為用,雖非古法,近代相傳,稍以成藝。”

但這戰場利器的馬槊也有缺陷,它的成本實在太過昂貴,且費時而且繁複,失敗幾率高,耗費大,一杆槊使用以及廢棄的木材,可以造十架強弓。

即便是大遼全盛時期也拿不出錢用過馬槊的費用,可現在大宋騎兵的手上卻人手一把,剛剛張儉在離開大宋軍營之前悄悄的看了看,基本上所有的騎兵馬鞍上都配有一柄長長的馬槊,這樣奢侈的武器裝備讓張儉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

高大威武的騎兵,鋥亮的板甲,鋒利的馬槊,還有一柄大宋獨有的棘輪弩背在身後,這樣的裝備即便是陛下在世時組建的鐵林軍都遠遠不能相提並論。

最重要的是大宋的軍馬,張儉身在遼朝,見過的寶馬良駒不計其數,但大宋的軍馬卻是少見,它們頭形獨特,尾巴高聳,聰明、活躍及富有耐力,大量裝備騎兵乃是上上之選。

有了這些東西,即便是大宋的騎兵的馬上功夫不如契丹勇士,但也能用這些裝備來彌補兩者之間的差距,一塊連在頭盔上的麵甲放下,黑洞洞的雙眼連張儉自己看了都有些發涼何況趕車的書童?

13464/417426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