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城出了一件奇事,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劉美父子突然出現在了開封府,這讓接任知開封府事的蘇洵很是驚訝,畢竟劉美以前是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蘇洵以官員之間的禮儀接待了這對父子。
但他劉美父子狀告的卻是堂堂大宋宗族,身為汝陽郡王的趙允讓,不光如此,狀告的罪名還是十大惡中的謀逆,這樣的罪名一旦坐實,普通人基本上就是株連九族的大辟之刑,而即便是身為汝陽王的趙允讓,輕則被削去爵位,重則禍及妻族。
趙禎在臨走之前特意調遣蘇洵權知開封府,他在雲南的政績相當出色,成績是有目共睹的,調任開封府後的蘇洵更是不敢掉以輕心。
權知開封府,看似一個簡單的知府職銜,但卻是異常的難做,在東京城隨便拎出一個官員都要比他來的清貴,但他的職責卻十分重大,東京城中的交通他要管,城外的工廠他也要管,開封府所轄十五個縣一百多萬人口,其中的事情更是多如牛毛。
但他蘇洵不愧是幹練之才,整個開封府在他的管轄下井井有條,對冤假錯案的判定使得他一下子便有了青天之名,開封府內的百姓對他的判決莫不佩服。
當劉家父子狀告汝陽郡王的消息傳出後,圍觀的百姓瞬間便炸了鍋,一府一縣的官員審案必有百姓圍觀,謂之“旁誡”,這是在提醒圍觀的人,不要犯下相同的過錯。
劉家父子當堂高聲喊冤,也不理會蘇洵提醒的眼神,高聲把所有事情竹筒倒豆子似得說了個幹淨,原本炸鍋的百姓又瞬間陷入沉默,而蘇洵也站在原地石化了。
誰能想到其中的案情居然如此複雜?甚至還牽扯到已故的劉太後!當所有人聽到趙允讓假借太後之名,威脅一個老夫人換掉太子的時候一股憤怒的情緒開始在人群中蔓延開,圍觀的百姓越來越多,古人和後世一般,哪裏越是熱鬧越喜歡往湊。
短短的盞茶功夫,開封府的旁誡之地已經站不下人,更多的人站在開封府的府衙門口等候裏麵的人把消息傳出來,很快便有伶牙俐齒耳目聰明之人滔滔不絕起來……
趙允讓在東京城的好名聲可不是說說的,他非常善於包裝自己,把自己的品德和善行最大程度上的宣傳出去,完全印證了做得好不如宣傳的好這句話。
開始的時候還有許多人不相信趙允讓會做出這種事情,但隨著劉家父子的親口所說,眾人開始將信將疑起來,而蘇洵怎麼能不知道劉家父子意欲何為,顯然這兩人是想把事情搞的天下皆知,自己不讓他們說話其實是為了保護他們兩人。
萬一是誹謗之言或是證據不足還能給劉家父子留下退路,可他不知道,此時的劉家父子已經沒有退路,如若不能把趙允讓徹底扳倒,他們的日子絕不會好過,即便是趙允讓不再找他們的麻煩,皇家也不會放過他們。
蘇洵算是倒黴,抬頭望了一眼府衙外黑壓壓的一片心中哀歎,現在的自己已經是騎虎難下,士大夫最重視的便是自己的名聲,百姓們把自己捧做青天,那自己便要當他們的青天,一旦自己不受理此案便會立刻被百姓拋棄成為趨炎附勢的勢利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