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2)

城西有個鳳凰村,老書記劉德旺年近七十,近年深感年歲太大,急著覓一接班人,好接替村裏的工作。

他相貌平常,剃著平頭,常年穿一件說是黑色,卻已快洗成白色的中山服。腳下是一雙解放鞋。走路不緊不慢,說話有板有眼,代表了那個時代農村幹部的一般特征。家有一女,名叫劉玲,二十三歲,待字閨中。

村裏有兩個年輕人,劉德旺都覺得不錯。兩個都高中畢業。一個家庭條件好,學習成績差,沒考上大學;一個家庭條件差,學習成績好,考上了,卻沒錢上大學。一個叫陶勇,一個叫江海洋。兩人都想接書記的班,又都看上了劉玲。陶勇在村企業當廠長,同時兼任本隊隊長,收入可觀。江海洋是支部委員,也兼任生產隊隊長,威性很高,人緣很好。

有一天,村辦公室門口突然貼出一張“告示”:現根據村裏工作需要,村委會決定在本村內征求發展規劃,請有意者速將自己的想法寫成文字,送到村裏,村裏將酌情采納。

鳳凰村委會

某年某月某日

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到了兩個年輕人的耳朵裏。

陶勇聽到這個消息後,深感平時對學習抓得不緊,對村裏的發展關心不夠,要寫出一篇像樣的規劃深感不易,一時陷入苦悶之中。但這人腦子靈活,知道這世上沒有翻不了的火焰山,沒有淌不過的冷水河。於是他機靈一動,找到書記的女兒劉玲,向她探口氣問:“玲子,這主意是不是你出的?找女婿不是征文章,何必出這樣的難題,叫我頭痛。”

劉玲生得高高的個子,不胖不瘦,一對長辮子常常搭在胸前,小方臉兒白裏透紅,閃著青春的陽光。一對大眼睛攝人心魄,特別迷人。她性格剛烈,卻不溫不火,說話嗓門很大,又很甜脆。走起路來風風火火,特別是內心燒著一團烈火——她要覓一得意快婿繼承父親的事業,把村裏建設成全縣一流的富裕村,讓全村村民都過上幸福的生活。同時自己也有個好的歸宿。

陶勇生得相貌堂堂,高高的個子,長臉,上唇生著一圈胡子,他故意蓄著,並修得很整齊。經常穿得西裝革履,上衣口袋裏老掛一杆鋼筆,十分惹眼。但除了簽字外從未寫過像樣的文字。

劉玲看他焦急的樣子,“嘿嘿”地笑道:“這點小事都把你難住了,以後還想當一村之長?還是快回去想辦法吧。”笑聲似銀鈴般悅耳。

陶勇一聽,是啊,不在老爹子麵前露一手,怎麼能讓他信服呢,又怎能讓他把女兒嫁給他?於是,他的靈活勁兒上來了。——他請來了報社的記者,招待以上等佳肴,並許以重金,欲打造一篇前無古人的規劃。經過三天的努力,一篇洋洋灑灑一萬餘言的“鳳凰村發展規劃”送到了劉德旺的案頭。劉老頭一看,不錯,字跡飄逸,條理清楚,結構合理,分析深刻,切中要害。但最大的不足卻是規劃過於龐大,村裏暫時無力實施。

而江海洋卻不同,他看到那則“告示”後,並沒急於動筆,而是仔細地分析了“告示”的真實意圖。他也想娶劉玲為妻,對書記的位置也感興趣。他高中畢業後,就在隊裏當隊長,並且入了黨。同時兼任村委會委員。他根據隊裏實際,收集農村實用技術信息。發展林果基地,搞農產品加工,發展養殖業,使該隊在兩年之內全部脫貧。每戶有一片林果基地,每戶有一個致富項目。上級下達的收款任務,每年都能全額完成。他還在黨員中間開展“結對子”活動。對於有特殊困難的農戶,他就安排黨員與其聯係,結成“對子”共同發展。使該困難戶很快脫貧。當他對“告示”內容進行深入地分析後,又一頭紮進了農戶,分析研究本村的實際情況,從人口結構、地理結構、資源結構進行分析綜合,很快找出了一條適合本村經濟發展的思路,那就是在現有農戶已基本脫貧的基礎上,發展股份製農產品加工業。再由加工企業按生產要求,對農戶進行農業結構調整,使企業與農戶相互促進,相互發展。他的這套方案很便於操作、實施,又切合實際。

規劃送到劉德旺的案頭,篇幅不長,卻深得要領。書記看了,沒說什麼,就把兩篇規劃交給女兒,想征求一下女兒的看法。

劉玲看過之後,什麼也沒說,隻是懷疑陶勇怎麼突然有了這麼高的水平。

過了兩天,江海洋到村裏辦事,順便問問老書記對他的規劃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