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名李嚴獲罪之謎
在托孤之前,李嚴任犍為太守大約9年左右。李嚴的地位如何理解?據盧弼《三國誌集解》雲:蜀國有中左右三都護。《三國誌辭典》稱其地位相當於魏國的都督,即是都督一或兩三個州的軍事,如司馬懿的都督雍、涼,蜀國隻有一州,但李嚴的中都護應該是都督幾個郡的地位,職權大於一郡,但小於一州。但是,李嚴的托孤大臣地位卻被廢了,這是為什麼呢?章武三年與諸葛亮同為輔命大臣,任中都護,留鎮永安。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禪封李嚴為都鄉侯,假節(有誅殺一般官員的權力),加光祿勳。這個地位與諸葛亮的地位差距不大,而實權卻差之甚遠:諸葛亮是“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三國誌·諸葛亮傳》)。早在劉備手裏,諸葛亮就錄尚書事、假節了(錄尚書事才有實權)。建興四年(公元226年),李嚴因諸葛亮準備北伐而負責後方事務。移住江州,其間曾寫信誘降孟達:“吾與孔明俱受(劉備)寄托,憂深責重,思得良伴。”諸葛亮也給孟達寫信:“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李嚴)性也。”大約在此時,因諸葛亮權重,李嚴曾經寫過一封信試探諸葛亮是否忠心於劉禪,勸諸葛亮應該加九錫,進爵稱王。而諸葛亮不但不接受,反而委婉地批評了李嚴,鼓勵大家用心消滅曹魏。
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李嚴遷驃騎將軍(僅次於大將軍,當時蜀漢無大將軍),因曹真大舉三路伐蜀,他受命帶兵二萬趕赴漢中,後代管丞相府事務。因李嚴遠在邊郡,曾經希望割巴郡等五郡為江州,自己擔任巴州刺史(蜀漢僅有一個益州),又以曹魏司馬懿為例請求開府。諸葛亮沒有允許,李嚴大概心裏有些不平,所以這次諸葛亮調走李嚴後,表李嚴之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典嚴後事,以安慰李嚴。這時李嚴改名為李平。《三國誌》記載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嚴督運糧草。因秋夏之際,值天大雨,運糧不繼,李嚴遣參軍狐忠、督軍成去呼諸葛亮退軍;諸葛亮同意退軍(退軍途中射殺曹魏名將張郃)。《三國誌》稱李平聞大軍退,為了推卸責任,不惜編造謊言,佯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說他欲以解脫自己辦事不力之責,顯出諸葛亮不進軍之過錯。他又上表後主,說:“我軍偽退,是欲誘賊作戰”。直到諸葛亮拿出其書信揭露其行徑後才認罪。李嚴性格有缺點,平素自私,如陳震曾經對諸葛亮說:“(李)嚴少為郡職吏,用性深刻,苟利其身。鄉裏為嚴諺曰:‘難可狎,李鱗甲。’”他人際關係差,招致一些同僚的排斥,所以被罷官流放梓潼郡。諸葛亮還曾經寫信給李嚴的兒子李豐,要求他勸其父反思過錯,日後仍有還朝的機會。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李嚴聞知諸葛亮逝世,認為後繼執政者不會給予起用他的機會,於是憂憤大哭後病死。
三國裏有多次托孤,李嚴是爭鬥失敗的大臣裏唯一沒有被殺的,這是非常幸運的,也和諸葛亮的大度有關,事後,他仍然任用了李嚴之子李豐,官至朱提太守(朱提郡是犍為郡所劃分出去的)。《三國誌》是良史,但這樣的記載也頗有可疑之處,在網上的爭論也很厲害:諸葛亮明明手中有李嚴的信,他怎麼麼會出此幼稚、前後矛盾的下策?所以易中天在《品三國》裏說:第一,李嚴犯罪的動機不明;第二,作案手法拙劣;第三,隻有一麵之詞。北京大學著名教授田餘慶在《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中說此事“過於乖謬,不符常情”,絲毫不像一個素有能名之人所幹的,所以他“頗疑其間另有文章”。由於蜀國沒有史官,史料極少,蜀國的記載在三國裏是最簡略的(《三國誌》作者陳壽是蜀人,如果史料稍微寬裕一些,其中的《蜀書》當不會如此簡單),因此,事情的真相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
第4名諸葛亮“棄曹操投劉備”之謎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最受讚譽,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軍事家。從三國時期至今,雖曆經1700多年,他仍為世人稱頌,幾乎是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其實,曆史上的諸葛亮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料事如神、完美無缺。“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也是極具探索價值的曆史事件。比如:明明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曆史的真相是什麼呢?諸葛亮為什麼不投效曹操和孫權,而唯獨看中了走投無路的劉備?“坐在小車上、手搖鵝毛扇”,這是我們熟悉的諸葛亮的標準形象,他當年真是這樣的嗎?據說著名的《隆中對》戰略一開始就隱藏著致命的設計缺陷……諸葛亮,琅邪國陽都縣(今屬山東沂南)人,從17歲起開始隱居隆中(今湖北襄樊),過著一種半耕半讀的生活。他一方麵博覽群書、勤於思考,一方麵拜師訪友、廣泛地與社會接觸。經過十年的艱苦磨礪,逐漸成為一名誌向遠大、學識淵博、關注社會、見解獨到的青年才俊。《三國誌》記載,諸葛亮在隆中時經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宰相管仲和著名將領樂毅,對此,鄰居們都一笑了之。但是,他的朋友徐庶和崔州平等人相信,諸葛亮確實是一位天才。有這種眼光的還有兩位長者——龐德公和司馬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