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因自己出身農民而對知識分子有所抵觸,並予以打壓。自此之後,明朝曆代帝王都對知識分子實行高壓政策,迫使藝術家們紛紛遁入山林佛寺。在極端專製主義的殘酷壓製下,明代的藝術成就較之唐宋,實在大為遜色。不過,明代藝術家們仍以其頑強進取的精神,為中國古代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不容低估的貢獻。
明代,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城市進一步繁榮,市民階層日益壯大,各地不同風格的俗樂——民歌、小曲、彈詞、鼓詞等等廣泛流行,從而使城市俗樂達到了空前的繁盛。同時,舞蹈作為獨立的表演藝術,已開始呈現衰落的趨勢,宮廷禮儀宴樂舞蹈隻是應付典禮儀式的例行公式,而民間百戲歌舞雜技則廣泛流傳,甚至進入宮廷表演。
一、音樂概述
明代自1368年建立至1644年,前後經曆了276年。這一時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商品經濟得到較大的發展。
明代初期,由於實行了一係列恢複、發展生產的經濟改革,到嘉靖、萬曆年間,農業、手工業有了很快的發展,生產力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東南地區的手工業中出現了萌芽狀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雇傭勞動。在這種情況下,城市進一步繁榮,市民階層日益壯大,各地不同風格的俗樂——民歌、小曲、彈詞、鼓詞、十番①、鼓吹、南北曲(戲曲)等等,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裏廣泛流行。它們與宋代市井音樂迥然不同。它們情真意切,語言通俗,風格清新,展示了明代社會與市井無比廣闊的生活畫卷,代表了一個新時代將要來臨的近代新聲。
取材於明代的蘇州彈詞《珍珠塔》
與明中葉俗樂的發展相呼應,著名文人馮夢龍為貫徹“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的主張,出版了民歌集《山歌》。湯顯祖則在其《牡丹亭》一劇中借杜麗娘的戀愛故事,突現了“情”勝於“理”的時代心聲。他們把明中葉的這股新思潮推到了時代的頂峰,對明代音樂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與此同時,在文人掌握的傳統藝術——古琴的領域內,萬曆間虞山派②的繼任者徐上瀛發表了音樂美學論著《谿山琴況》,把宋元以來對意境、情趣、韻味的追求,提到新的高度,對清代琴曲藝術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在律學研究方麵,朱載堉在萬曆十二年(1584)所著的《律學新說》(後收入所編《樂律全書》)中已經應用了十二平均律的計算結果,他還造成了“律管”和“律準”這兩種試驗樣品。
①十番:中華民族樂曲中一種優秀的傳統樂種,是打擊樂與管弦樂為一體的變響音樂。音韻清脆、幽雅宜人,更富於月夜、水濱、園林等幽靜的地方演奏。
②虞山派:虞山派是明萬曆年間在江南常熟興起的重要琴派。為首的嚴徵和徐青山的琴學造詣很深,在理論上的建樹影響深遠。
二、音樂大家朱載堉
朱載堉(1536~1611),字伯勤,號句曲山人。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明成祖朱棣八世孫,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七代孫,鄭藩王族嫡世。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有“律聖”之稱)、曆學家、數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其父鄭恭王朱厚烷能書善文,精通音律樂譜,載堉自幼深受影響,喜歡音樂、數學,聰明過人,年僅10歲就被封為世子。
朱載堉雖然貴為王子,但他的生活道路並不平坦。嘉靖二十九年(1550),其父遭受冤案被削去爵位,禁錮於安徽鳳陽。此時朱載堉剛15歲。自此之後,朱載堉布衣蔬食,發奮攻讀,致力於樂律、曆算之學的研究,撰寫了大量學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