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對立戰略的趣話
先來說三個故事:
故事一:每次出差,我都會有意識地坐坐當地的出租車,向寂寞的司機了解當地最有意思的人文民情。
有一次,去美麗的西南某城市參加國際電視交流活動,一上出租車,車裏就傳出“歡迎乘坐本公司出租車”的電腦提示語。
“本公司”是哪個公司?司機肯定知道,司機所屬公司的宣傳部門以及製作這個電腦提示語的人也知道,恰恰就是提示語最想要“提示”告之的對象——消費者不知道。我直到下車也不知道“本公司”是哪家出租公司。
故事二:深夜,一個大型活動的彩排現場,一幫同事忙碌著。助手的電話響了,看他接電話的樣子,就知道是他遠方舞蹈學院女朋友來的電話。
現場正忙著,10分鍾過去了,助手卻遲遲掛不掉電話,並問我該怎麼辦?
原來,他的女朋友課餘時間幫助一個單位排練了聯歡晚會舞蹈,說好了給500元勞務費,可是聯歡晚會都過去幾天了,勞務費還是沒拿到。女朋友又生氣又難過,打電話給他,可他勸了10分鍾,女朋友還是很激動。
我接過電話說:“雖然在你自己看來,你是一個了不起的名牌舞蹈學院的高才生,但在別人看來,你就是一個普通的沒有畢業的學生而已;雖然你認為你幫了別人很大的忙,但別人可能還認為給了你很好的實踐的機會;在你看來這500元是很大的事情,但別人可能卻還有更多的大事要辦。這個錢明天再盡力去要,別人既然答應了,應該會給你的,暫時沒拿到也沒什麼。如果你是楊麗萍的話,別說500元,就是50000元,可能都會‘演前付款’。可你不是,你想成為楊麗萍,就好好刻苦練習,現在早點睡覺,明天早點起來。”終於,對方掛了電話。
故事三:春秋時代,魯國有這樣一條法規,凡是魯國人到其他國家去旅行,看到有魯國人淪為奴隸,可以自己墊錢把他先贖回來,待回到魯國後到官府去報銷,官府用國庫的錢支付贖金,並給予一定的獎勵。於是,很多在外的魯國奴隸被贖了回來,與家人團聚。為此,百姓都很擁戴魯國國王。
孔子有個學生到國外去,恰好碰到一個魯國人在那裏做奴隸,就掏錢贖了他。回國以後,這個學生沒有張揚,也沒有到官府去報銷所墊付的贖金。
那個被贖回家的人把事情講給眾人聽,人們都稱讚這個學生仗義、人格高尚。
一時間,街頭巷尾都把這件事當做美談。孔子知道後,不僅沒有表揚這個學生,還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責怪他犯了一個有違社會大道的錯誤,是隻為個人小義而不顧大道的行為。
孔子指出:由於這個學生沒有到官府去報銷贖金,而被人們稱讚為品格高尚,那麼其他的人以後在國外再看到魯國人淪為奴隸,就要對是否墊錢把他贖回來產生猶豫。因為墊錢把他贖回來再去官府報銷領獎,人們就會說自己不仗義,不高尚,不去官府報銷,自己的損失誰又來補?於是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隻好假裝沒看見。從客觀上講,這個學生的行為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回家,成全了個人而破壞了大局原有的規則秩序。
以上三個故事有一個共同點,站在出租車司機、同事女朋友、孔子學生“我”這個角度來看,都是沒有錯誤的,是很合理的,但以“非我”的視角站在“我”的對立麵來看,卻總是有另外一番景象。
這本小冊子談的是對立戰略,以及運用對立戰略建立電視品牌的方法。對立戰略的精髓,是以對立麵的思維角度來進行電視品牌全程運營的管理。電視品牌不是存在於品牌建立者——“我”的心中,而是存在於“非我”的消費者心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