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袁紹哥倆之前,還是看看士族是個什麼玩意兒。原諒我用了騰飛老師大作的名字,自然不是抄襲,隻是覺得這幾個字太傳神了,而且符合我對於“士族”的定義。
那麼好,看看這個玩意兒究竟是怎麼回事。
眾所周知,秦滅六國,統一全國之後,設立的是“中央集權製”也就是“郡縣製”這和戰國時期有什麼不同嗎?有。
戰國時期的製度是“封建製”,它的意思就是“封土建國”亦即,劃定一些土地給你,你就是這個地方的王,而你的領屬地就是“國”。但是這些“王”還是“天子”的下屬,關係有些亂,我們還是捋捋。
天底下所有的地方就是“天下”,天下有一個主子就是“天子”。天子把天下的土地分成若幹份,交給自己的手下“諸侯”就是“國”。而諸侯們是沒有也不願意把過多的精力用來打理自己的“國家”所以他就把自己的國家,分成若幹份交給自己的手下“大夫”管理,這叫做“家”。而為了削弱大夫的權利,保障自己的權利,所以隻給了大夫的管理權,而沒有給他實質上的權利比如兵權,因此大夫的領地才叫做“家”,有家長的意味。而諸侯是兵權的,因此他們之間是可以交戰、聯盟甚至通商。但隻要不觸碰“天子”的權利就行。
現在看來,戰國時期頗像電影裏的黑社會。天子是老大,諸侯是老二,你們之間愛怎麼打怎麼打,隻要不影響我當老大的位子就行了。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有一個“小弟”通過這種方式變得越來越強大,他就是秦,具體說,就是嬴政。
在秦國當上老大之後,為了杜絕後來人效仿自己,於是設立了“中央集權製”,直接就把那些“老二”變成了為自己打工掙錢的“小弟”。
而“中央集權製”的表麵意思就是,中央擁有所有權利,亦即,帝國隻承認一個天子,國家隻有一個國家,說話算數的隻有一個人——皇帝。所以,以前是秦王的嬴政,做上國家元首後,就不再稱王了,而是“皇帝”。而那些以前的什麼諸侯、大夫之類的角色,統統滾蛋,中央下派官員管理這些以前的“國”和“家”,這種關係,就是現在所說的直接跟中央掛鉤的關係,而這種製度,就是“郡縣製”。
這兩種製度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以前的諸侯或者大夫是可以世襲的;而現在除了皇帝是世襲的,其他的官員都不在世襲之列。所以又出現了官僚製和貴族製。
所謂的貴族製就是跟皇帝有血緣關係的本家,他們是可以世襲的;官僚製就是那些不能世襲的官員,而這些官員後來變成了與貴族針鋒相對的“庶族”也叫“寒族”。
讓寒族通過考試做官的方法就是“科舉製”,這裏就不細解了,您隻有知道,至少在當時,科舉製是最科學的一種選拔方法就行了。
而介乎於寒族和貴族之間的,我們就叫做“士族”。
這二者的區別就在於,貴族之所以能夠做官,靠的是血緣關係。寒族之所以能夠做官,靠的是拚命讀書。而士族能夠做官,靠的是家庭出身。
“士族製度”也叫“門閥製度”,這種說法來自於那些高官大門口的兩根柱子。左邊的柱子叫做“閥”用來注明自己的功績,右邊的叫做“閱”用來注明自己的經曆。而這兩根柱子都在門的兩邊,因此也叫“門閥”“門閱”。現在所說的“某某門”事件,以示其重要性,不得不說是從貴族的這些稱謂移植而來。
重要的是,你要明白,在中國不管是什麼東西都要分個高低,因此門閥也有高低,高的就叫“望族”,門第也有高低,高的就叫“高門”。之所以出現望族和高門之分,是因為這些家族都是靠讀書做的官,甚至是世代為官。也因為他們的名聲很高,能夠輿論左右,類似於今日之媒體,所以才有了保護他們利益的製度,這種製度,在曆史中的稱謂就是“九品官人法”也叫“九品中正製”
這當然受到了士族的熱捧,因為這就意味著可以壟斷做官的權利,可以保障自己後人的權利,這也成為了魏晉南北朝在曆史中短暫存在的原因之一。但是為什麼這種製度沒有永世長存,或者說,沒有實施下去呢?因為,他們遇到了軍閥。
秀才遇到兵的直接後果,當然不是有理說不清,而是直接over掉。因為秀才有筆杆子,而兵卻有刀把子。
這裏的秀才就是士族,這裏的兵就是軍閥。
之所以大篇幅的介紹秦國以及西漢的製度,是因為士族就誕生於這種製度之中。
所以綜上所述,士族就是一群靠讀書混出來的能夠輿論左右也能夠世襲的官員,就是這麼一個玩意兒,到了魏晉南北朝還專門立了法案保護這些人的利益。但沒辦法,有人幹活且還算聽話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