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之後,國民政府加強資源調查並籌劃重工業建設。資源委員會與航空委員會於1936年9月開始籌建機器製造廠,11月成立以王守競為主任委員的籌委會,著手在湖南湘潭建廠,計劃陸續建設飛機發動機、原動機、工具機、汽車等分廠,戰時還可以製造坦克。抗戰爆發後,航空委員會單獨籌建飛機發動機製造廠,資源委員會則將機器廠改建在雲南,1939年9月中央機器廠在昆明黑龍潭正式成立。戰爭使機器廠建設計劃大為縮減,但中央機器廠在技術方麵仍代表了20世紀40年代中國人自辦機器廠的高水平。1946年10月,資源委員會組建中央機器有限公司,所轄中央機器廠改稱昆明機器廠。1953年昆明機器廠易名昆明機床廠,隸屬機械工業部。
王守泰先生談王守競、建廠與產品
王守泰(1908—1992),江蘇吳縣人,昆曲家與科學書籍翻譯家王季烈(1873—1952)之子,東南大學動力工程係教授,機械工程專家、昆曲理論家。
訪談時間:1990年5月23日;訪談地點:東南大學四牌樓蓁巷。
1935年秋或1936年上半年我在德國遇見王守競。我當時在德國A.E.G.(Allgemeine Elektrizitat-Gesellschaft)當工程師。該廠生產動力機械等,包括煉鋼用的電爐。一個星期天,王守競來找我,托我找點關於電爐的資料。我給了他一些資料。他不讓我到旅館去看他,怕那裏住的日本人看見。第二天他就走了,可能是回國了。他再三讓我保密,以防讓日本人知道他的行蹤。當時日本人對中國搞工業建設非常注意,已經注意資委會(N.R.C.)籌建機器廠了。後來,王守競並沒向德國買電爐。
王守競買機器的總機構設在美國。關於買機器,你可以找張喬嗇。他在北京,是鐵道部的顧問。他在美國跟王守競買機器。知道此事的人,現在隻有他一個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是季嶽忠,現在江西。可以寫信問一問昆明機床廠,了解他在哪兒。季嶽忠是籌備建廠時跟著王守競的。昆明機床廠的沙瑩光副廠長曾找過季嶽忠。
上海新通公司五個分廠及其廠長上海新通公司值得注意。抗戰前,新通公司是瑞士B.B.C.公司在中國的代理機構,負責安裝修理B.B.C.的機器,可以搞電廠的設計和安裝,能在國內為汽輪機組織輔助設備。舊中國機器工業是工頭製,技術方麵大多靠工頭。工頭是老板提拔的工人。新通公司並沒有工廠,人員是一批學工科的知識分子,他們可以搞電廠設計。新通公司的施伯安可以設計鍋爐。施伯安的弟弟施子京搞安裝很有一套,對B.B.C.的汽輪機熟極了。你可以到上海找袁丕烈,了解新通公司。
新通公司是中央機器廠(Central Machine Works)搞內燃機、動力機的先行者。資源委員會機器廠與瑞士有兩個項目,一個是機車廠的,一個是BBC的,讓新通公司的費福壽、施伯安負責辦理。跟瑞士機車廠本來沒有關係,都是費福壽、施伯安去瑞士與BBC聯係後找到的。後來施伯安脫離新通公司,參加中央機器廠的工作。中央機器廠看重知識分子,這是一個進步,是王守競的一大貢獻。
中央機器廠最早有五個分廠。一分廠是施伯安一手開創的,本來預備搞汽輪機,但沒有正式開展工作。盡管我在德國是搞汽輪機的,但中央機器廠在昆明剛成立時(1939年9月)我沒搞汽輪機。一分廠廠長施伯安。二分廠廠長是施伯安兼任。三分廠搞內燃機,廠長張寶齡。四分廠是我任廠長。五分廠廠長史久榮。當時廠長負責管理、人事、技術,沒有總工程師,是真的廠長負責製。工務處權較大,管全廠工務行政。工具機組的組長是貝季瑤,鑄工組的組長是吳學藺,紡織機械組組長是連忠靜,齒輪組組長大概是雷天覺,熱處理組組長是韓雲岑。技術人員少。三四分廠的技術人員加在一起,也不過二三十人。中央機器廠圖書館很好,技術資料很全。
一分廠開始沒把汽輪機搞起來。施伯安有技術,但不善於管理,辦事較拖拉。1942年前後,王守競把汽輪機劃給四分廠,正好與發電機配套搞。蔣泰熙負責汽輪機與發電機配套,後來終於使汽輪機與發電機完整化了。當時隻搞了兩套,一套裝在昆明,另一套裝在瀘州。這兩件產品正式交貨時,我已離開昆明。蔣泰熙後來去了台灣。
鍋爐是施伯安搞的,完全是自己設計的,新通公司有基礎。施伯安隻為配套的2000千瓦汽輪機搞了兩台彎管式Sterling(水管)鍋爐。他用了彎管機、彎板機、小車床,主要是靠工人的技術。
製造內燃機與瑞士機車廠合作時,我們自己沒有搞產品設計,主要是搞工藝設計。搞工藝設計也遇到了問題,最初是預備搞8台煤氣機(250馬力,每分鍾600轉)。最早主持搞煤氣機的是張寶齡,搞了圖紙等基礎工作。他是個老工程師,經驗豐富,但沒搞出產品。幫助張寶齡的是周永升(現在在湖南一個很大的兵工廠裏)。他從翻轉國外圖紙就參與工作了。在張寶齡之後,江厚淵搞了不長一段時間,到胡國棟時(煤氣機)搞出了結果。因為三、四分廠聯係緊,車間不分彼此,大機器都是合用。有五六部大機器,包括刨床、大立式車床、大鏜床,都是美國的舊貨。王守競買設備精打細算,先進的不惜工本(如無心磨床、光學檢測儀),對於花錢多的大機器,他就買舊貨。
張寶齡在技術方麵很行,辦事麻利,但管理人事不行。他怕人事管理,再三辭職,後來我兼任三分廠廠長。江厚淵接著搞煤氣機,不久就出國了。再接著就是胡國棟。經過多次試製,張寶齡才在吳學藺配合下鑄出來煤氣機的機身。頭兩台煤氣機的曲軸是從瑞士機車廠買來的。中央機器廠曾考慮過先鍛小件,用幾個小件拚套起來製曲軸。這個方案搞沒搞,可以問一問胡國棟(他家現在在大連新華街)。後來從香港黃埔造船廠鍛造4或6根曲軸坯,然後自己加工完成。經過熱處理後,上磨床加工。關於曲軸的退火,可以問問胡國棟是在哪兒搞的。搞成煤氣機時,正是胡國棟在做。軸瓦是自己製造的。內燃機缸體是普通鑄鐵的。中央機器廠發展鑄鋼比較靠後。郭可訒是第一分廠搞鑄造的第二把手。他現在在大連工學院。
1943年底,資源委員會辦了一個展覽會,會上展出了中央機器廠搞出來的第一台煤氣機。它是1942年製成的,在廠裏試運轉過。安裝這台煤氣機的技術人員是周永升。幾個月後,這台煤氣機賣給了天原電化廠,該廠是中國第一家製味精的工廠辦的。中央機器廠駐重慶辦事處柳昌學主任了解這台由機器廠賣給天原電化廠的煤氣機的情況。他現在住無錫中市橋巷。
搞柴油機的人是胡國棟,時間大概是1943年。柴油機的油泵是從瑞士機車廠買的,但不是機車廠產的。試車報告寄給瑞士機車廠,瑞士方麵認為中方產品的油耗低於瑞士的。給瑞士機車廠的英文信稿是我擬的,由總廠發出的。了解柴油機的情況,可以找上海交大的李勃仲教授。他當時幫助胡國棟搞柴油機,現在是搞柴油機的權威。
四分廠最早是搞發電機,主要是與2000千瓦汽輪機配套和200千瓦煤氣機配套。四分廠與中央電工器材廠摩擦較大。電工器材廠認為電機是歸他們造。後來,雙方達成一種方案,中央機器廠搞大的,中央電工器材廠搞小的。再後來,慢慢地,我們也搞小的,但不大批搞。我們造他們沒法搞的,比如根據外麵訂貨製造60千瓦的、150千瓦的。造2000千瓦發電機時,我們沒法搞轉子,就進口B.B.C.的轉子。由於沒有動平衡設備,也搞不了超速試驗。定子是我們製造的,在他們原設計基礎上進行更改設計。原設計電壓是2300伏,我們改成6900伏(中國標準)。這是我領導搞的,幫手是賀霖(聽說現在在邢台長征汽車製造廠)。製造發電機的銅線是進口的,到廠後要再加工成產品。在絕緣材料方麵,蟲膠是由雲南紫膠精煉加工成的。先征得電工器材廠的同意並承諾不外賣,我們為第五分廠(工具機廠)的100台鑽床配造了電動機。這種電機功率小,大概隻有2馬力,是法蘭式的。這是賀霖在我的指導下設計的。他很能幹,專搞電機。我們幾乎同時離廠,他出國了。
四分廠搞成水輪機,是我負責的。後培養了幾個幫手,其中有張遐昌(現住在秦皇島)。水力學設計是我自己搞的。在我的指導下,張遐昌搞具體的機械設計。這不是我靈機一動想起來搞的。1939年或1940年,王誌超在西康雅安搞水力發電,找我搞水力發電機。他是留德的。他說:“你照葫蘆畫瓢也能搞出來。你中央機器廠不搞誰來搞?”王守競也極力支持這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