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病毒性腫瘤標記物
部分人類腫瘤如肝癌、鼻咽癌、淋巴瘤、宮頸癌等都可能由各種病毒引起,愈來愈多的證據表明,病毒感染與抗癌基因突變,細胞癌基因激活關係密切。因此在本節內將重點介紹幾種與腫瘤發生關係密切的病毒。
一、人乳頭瘤病毒
花斑糠疹樣損害肛殖部疣、宮頸不典型增生帶蒂肉疣花斑槺疹樣損害喉乳頭瘤花斑糠疹樣損害宮頸癌。
陽性細胞可見於各種上皮細胞,其染色質顆粒細,分布均勻,亦可見於扭曲核、固縮核,以至小梭形核細胞,有時―陽性細胞的胞漿內有核旁空泡,此空泡可以將核擠壓至細胞一側,使之成月芽形,此細胞即呈印戎形,近上皮表層的胃陽性細胞因胞漿較少,不形成上述空泡。胃陽性細胞也可有雙核。隻不表達的細胞,其核呈多形性,多核性或為角化細胞。
二、單純皰疹病毒
單純皰疹病毒主要分為二型,其中宮頸癌的關係較密切,目前國內均有商品供應,也開展了部分工作。
三、乙型肝炎病毒
目前乙型肝炎病毒的廣泛,尤其是對肝癌的病因探討研究。雖然目前看法仍有分歧,但大多數人認為,感染和肝癌發病有密切關係,具有間接致癌作用。即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導致肝癌。因此認為,肝癌是―感染的結果,而―感染是形成肝癌的必要因素。也有人認為,―還可能有直接致癌的作用,就是―將其本身基因和宿主地細胞基因發生整合,再加一些基因激活的因素,有可能使肝細胞轉化為癌細胞。
血液中的在電鏡下有三種形式:①直徑為小球形顆粒;②直徑為220長度為200~4000的絲狀體(小管狀);③直徑為42具有雙層膜的病毒樣顆粒,即顆粒。1970年發現該顆粒由內核與外殼構成。球狀體,絲狀體和徹氏顆粒外殼都是脂蛋白,有共同抗原性,故統稱為乙型肝炎表麵抗原,由於其具有不同的抗原決定簇而有多種亞型。顆粒核心部分直徑為27皿的核蛋白體顆粒,即為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兩種不同的抗原係統,並能在機體內產生相應的特異性抗體。1975年報道了第三種抗原係統。近來發現該抗原是一種新的獨特的能傳播肝炎的致病因子一部分,是一種缺陷病毒樣的傳染性因子,本身的合成需要―合成的協助。
1.最多見於乙型肝炎及肝硬變的肝細胞和少數肝細胞癌標本均有表達,啟東肝癌研究所報道幾乎所有肝癌手術病例中均有隻唚表達。其分布主要在胞漿內和/或胞膜上,少數見於胞核內及其他組織如增生的膽小管上皮細胞,肝竇的枯否氏細胞,胰腺腺泡上皮細胞,血管壁以及腎小球基底膜等處。陽性反應大致有三種形態:①包涵體型,陽性物質集聚成團塊狀,輪廓清楚,呈圓形或卵圓形,位於核的一側,或者占據胞漿的一小部分,或占據胞漿的大部分,將核推向一側。此型最常見;②全胞漿型,陽性物質充滿整個胞漿,核為陰性,此型也較常見;③胞周型或胞膜型,陽性物質沿著胞膜或胞膜內側的肝細胞膜上,呈棕褐色線條狀,部分呈細顆粒排列;後者主要累及整個肝細胞膜,呈顆粒狀或串珠狀排列。胞膜型比較少見,並認為胃仏在肝細胞膜的表達,易受免疫攻擊,引起肝細胞壞死,最常見於慢性活動性肝炎。陽性細胞在肝癌及肝細胞內的分布是不規律的。
2.也常見於肝炎,肝硬變的肝細胞內,特別是腎髒移植病人,肝內檢測率特別高。據文獻報道,癌周肝組織內隻的檢測比肝癌細胞高約20。成這可能是由於和抗在核內形成免疫複合物,被封閉之故。細陽性細胞的分布有三種類型;①彌漫型,較多的陽性細胞分布於較大範圍內,有的彌漫一片,肝炎及肝癌病例均可見到;②混合型,有較多的陽性細胞聚集在某域內,有的彌漫一片;③局灶型,有較多的陽性細胞聚集在某一區域內,其他部位則為陰性,或有個別的陽性細胞;④稀散型,少數或個別的陽性細胞零星,散在分布於肝或肝癌組織內。
四、68病毒
病毒是雙鏈病毒,屬於皰疹病毒類,現已證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病因,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與―關係卜分密切。自1966年應用免疫擴散試驗首次證明與咽癌的血清學關係以來,已有很多資料進一步證實的關係非常密切。
五、巨細胞病毒
這種病毒很少引起疾病。他已成為唾液腺及其他腺體的潛伏性感染或慢性感染而長期存留。許多無症狀兒童的唾液腺或腎小管中,能發現這種具有特征性的,並以此作為病毒命名為巨細胞病毒。通過胎盤感染引起的巨細胞包涵體病,在所有死亡的新生兒中隻占1%,他也是小頭畸型的重要原因。
六、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油與肝癌的發生關係密切,通過流行病學,血清學檢測,以分子生物學檢測均已證實,病人經感染此病毒,均可導致肝細胞癌的發生,這一點已引起病理研究者的重視,並已從事這方麵的研究工作。通過免疫組化,原位分子雜交以及技術的檢測,均已證實在肝癌及癌周肝組織中檢測到病毒。
隻是正鏈病毒,其基因組有一個開放的讀框,在基因組結構和表型特征上類似黃病毒屬和瘟病毒屬,比多數黃病毒小。訊基因組包括一個病毒核心編碼區,1個外殼編碼區和5個非結構編碼區。已從病毒的或末端檢測到亞基因組目前還不清楚這些是否如同黃病毒和瘟病毒產生的有缺陷的病毒顆粒。
七、丁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種與丁型肝炎有關的缺損病毒,需要輔助才能繁殖。可感染―慢性攜帶者,或與唚合並感染。其表麵蛋白類似―的表麵抗原分子,基因組是單股環狀長1678個核苷酸,隻編碼一種隻抗原位分子雜交肝癌及癌周肝組織表明,其表達形式基本和胃-014八原位分子雜交結果一致,與肝癌的發生關係密切。
八、戊型肝炎病毒
曾稱肝炎病毒,屬杯狀病毒科。直徑27~34經腸道傳播,基因組免線狀為單股正長約8.5端有結構,有三個主要的編碼八複製酶和類螺旋酶。目前已有免疫電鏡,免疫組化檢測的報道。與肝癌的發生無關。
第七節 增殖細胞核抗原
近年來,隨著對腫瘤生長有關的核內蛋白的深入研究,許多學者分析了多種核結構蛋白,各種酶以及許多大分子物質等在腫瘤和非腫瘤組織細胞增殖周期中表達的質和量的差異。目前已有30餘種檢測增殖細胞的核抗原。下麵列舉三種已廣泛應用的單克隆抗體。
一、增殖細胞核抗原周期素
增殖細胞核抗原周期素是一種僅在增殖細胞中合成和表達的多肽,其表達和合成與細胞增殖周期相關。存在於一部分係統斑狼瘡患者的血清中,可作為研究受激淋巴細胞和其他增殖細胞的組織標記。從細胞核內分離純化的一種多肽鏈,他在細胞周期的8期合成達到最高峰,增殖細胞核抗原是細胞八合成所必需的,在正常組織和腫瘤組織中均存在,但腫瘤組織中含量高。目前公司已有商品化出售,可用於甲醛閩定的心蠟切片免疫組化染色。